過去五分之一世紀的台灣歷經 「誕生運河」 (birth canal)的過程,猶如胎兒誕生,經過出生過程的擠壓與掙扎才展開新的生命旅程。 蛻變後的台灣,無論政治、經濟、社會與思維,今非昔比。未來是嶄新且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我們必然要生活在未來的台灣 , 因此,就該對台灣的未來付出持續的關注並做出各種前置的準備。

  首先,改變慣性思考的心智模型。 決策失效經常是慣性思考且疏忽變遷所隱喻的未來意義的結果。今日的成就是否是明日的失敗?放眼更遠的時空,會發現明日世界與今日是迥然不同的。嶄新台灣的時代早已開始!改變傳統的心智模型,前瞻未來、建立新價值、新觀念、新作為、新秩序與合作性創造,成為迫切的議題。

  其次, 建構面向未來的態度。 一般面向未來的態度有四:鴕鳥式 「靜止反應」 ,意味待死的未來。由於突發事件導致的變遷,消防隊式「即時反應」可避免不可挽救的後果。一些事情是有跡可尋的,保險員式「預期反應」可及早準備,不致深陷未來危機。未來不會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然到來,是需要創造的, 「前攝反應」協助我們設定渴望的未來並對未來做出規劃與準備。 台灣不僅需要關注蛻變中的的危機,預防突發的意外,同時必須建構永續的台灣,因此,「即時」、「預期」、與「前攝」共整合的「預備反應」是必要態度。

  最後,型塑共享願景。「願景」是創造性的未來圖像。宏大願景並不專屬領導者個人而是全體共享的。共享願景需要經過自我評估並與未來環境和價值連結,經由多重模糊性策略,激勵全體成員參與,深入充分溝通與討論,體現對未來的期待而建構的。在共享世界裡,行動是協調且動態的;作為是展望、創造、發明、意願的,成員都可在各自有意義的「一片天」發揮智慧與潛能。層出不窮的紛爭意味著台灣對於願景的渴望。

  「未來」是一種創造性的抉擇。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弔詭的困惑,但也意味著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能體現創造性未來思考的意義, 就能在弔詭中共創和諧雙贏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