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分之一世紀的台灣處在「誕生運河」(birth canal)狀態中,猶如胎兒誕生,必須經過出生過程的擠壓與掙扎才能展開新生命的旅程。然而過去的成就不代表著台灣的未來是過去的延續。雖然「未來」不是很科學可以知道的,但我們卻要生活在未來,就應該對不確定的未來及早做出假設及可抉擇的可能方案。持續的關注、判斷、決策與各種前置的準備,才可免於未來危機。因此,台灣的未來是需要創造的。

  首先,改變慣性思考的心智模型。許多出於慣性思考的決策的失效,原因是缺乏注意發展中事象所隱喻的「未來」意義的結果。昨日的成功是否造就今天的失敗?今日的成就也是否將是明日的失敗?放眼更遠的時空架構,就會發現明日世界與今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對台灣而言,嶄新時代早已開始!改變傳統的心智思考模型,前瞻思考,建立新價值、新觀念、新作為、新秩序與合作性創造, 成為迫切的議題。

  其次,建構面對未來的態度。一般面向未來的態度有四:「靜止反應」(inactive)、「即時反應」(re-active)、「預期反應」(pre-active)、「前攝反應」(pro-active)。面對變遷,採取鴕鳥式「靜止反應」,結果必然是崩潰與死亡的未來。由於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所導致的變遷,沒有即時解決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後果,就需要消防隊式「即時反應」。許多事情是有跡可尋且可及早準備的,採取如同保險經紀人對客戶建議般的「預期反應」態度,才不會深陷未來危機。我們是未來時空的旅行者、探索者,更是創造者。沒有一個可告訴我們未來及確保未來安全與舒適的導遊,因此,需要創造性的「前攝反應」,設定未來渴望的目的地並對未來的旅程盡可能地做出完美的規劃與充分的準備。只專注現在的問題與危機是不足的,忽略目前而遙想未來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即時反應」、 「預期反應」、與「前攝反應」共整合的「預備反應」(anticip-active)是面對不確定未來所必備的正確態度。台灣存在著既有的危機以及發展上的繁複的當前與未來問 題,需要的是共整合的「預備反應」。

  最後,型塑共享願景(shared vision)。我們可能擁有不同的過去,卻要分享一個共同的未來。「願景」是共享的創造性未來圖像,意涵「包容的共享」。在共享的世界裡,未來圖像的實現是協調與動態的。一個宏大願景,並不專屬領導者個人、某個小團體所有,而是全體共享的。所以,共享願景需要經過評估、檢討、 反省,並與可能的未來環境和價值連結,經由多重模糊性策略的方式與途徑,激勵全體成員參與,深入且充分溝通,反覆討論,形成共同觀點,體現社會對未來的期待,逐步建構起來的。在共享願景引領下,作為是展望、創造、發明、意願的,成員都可在其中找到各自發揮且有意義的「一片天」。短視近利的追逐與紛爭的層出不窮意味著台灣對於願景的渴望。 

  「未來」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自然地到來,是需要人們抉擇與創造的。向上提升的變遷過程必然會產生弔詭的困惑。弔詭,意涵在追求適應性的更新與更高層次的升級中,仍有許多發展空間的存在。能體現創造性未來思考的意義,就能在弔詭中共創和諧雙贏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