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思考小品

  未來學家經常會被質疑的是,「未來」是可預測的嗎?告訴我「未來」在哪裡?

  未來學者既不是占星家或命相士,更不是具有神能的「先知」。所以他們並不可能去「預言」和「預知」未來,而只能去做「預測」的工作。「預知」和「預言」只在提供一個必然會實現的未來,幾乎是不可更改的。而「預測」是提供一些「可能的未來」是多元化、多樣化的。所以,「未來」不是只有一個『future』,而是多數個『futures』。因此,未來學家的任務不是告訴大家「未來是什麼? (What will the future be?) 」 ,而是在剖析「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What could occur?) 」 。既然是如此,「未來」就不是一定會發生或亙久不變的了。易言之,「未來」將隨著內、外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可能產生組合、分裂、擴散、重組…等等不同的現象。於是,變因愈多,未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與不連續性就愈多。因而「預測」的工作在未來將更加困難。

  正因為如此,在未來學中有一個對「未來」很貼切的描繪。如果我們被問到「未來」像什麼?雲霄飛車?河川?大海?或是輪盤?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象。其中最「確定」的未來是「雲霄飛車」,因為它是在固定鋼軌上活動的,一般是沒有安全顧慮的。而「輪盤」是最不確定性的,因為代表著自控性是最低的。未來學家都喜歡用「大海」來描繪「未來」。因為大海不如河川有固定的航道,是可以自由規劃航線,更可以隨意調整航路的。航行中無法避免地亦將如缺乏自控性的「輪盤」般可能遭遇突如其來的「不測風雲」。但是如能像掌握詳細海洋資料般掌握更多的「未來」資訊,則輪盤效應將可降到最低,「意外」也就最少。

  面向 21 世紀如此可能接踵而來的「未來震撼」,拋開「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將是必要的人生態度:

  一、高瞻:「地球村」將由於快速便捷的交通和無遠弗屆的通訊使人類緊密結合在一起而成為「明日事實」。所以,極高度的全球相互依存性將是無庸置疑的。因此,每個人的行為均具有「全球」的意義,誠然每個人也更受「全球」的影響。因此所有的決策必須有「全球性」的高瞻態度。

  二、 遠矚:預測的目的在於改變預測的結果,或使預測的結果不會發生。所以,預測正在提供「當下」更長遠且有意義的資訊,讓人們及早有所準備與反應,藉此創造一個更安全與宜人的未來。

  三、彈性: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所顯示的意義,是缺乏彈性的思想、策略、作法將會使人們陷入困境。其實,包括開車、時間管理、商務洽談、國際談判等等許多人類行為都充滿著彈性。在面對「未來」的觀念、思想、態度上不也應是如此?

  四、以「新資訊」代替「舊傳統」:傳統雖有其價值,但對「未來決策」的功能殊少貢獻。因為時代的不連續躍昇代表著未來存在著愈來愈多的「突變」與「創造」,因此維持及使用「最新資訊」將有助於對未來的認知與判斷。

  五、整體性的思考:「科際整合」的觀念是未來學基本的研究態度。今日人類所面對的所有的負面的問題﹐尤其是科技的負的副產品,幾乎來自於昨日過於追求單ㄧ層面思考而忽略整體性的結果。任何問題的產生,均有其多面向的導因,任何問題也將產生全面性的連鎖效應。所以對問題的解決必須是多角度、多面向、多種學科的。因此,整體性的思考與判斷絕對是必要的。

  「今天是昨天所煩惱的明天」。縱然未來的變遷將是不及掩耳的,但若將「未來」視為一片大海,清楚地釐清未來的目標;且有全新且整體性的思考,兼之彈性的策略規劃,「未來」依然是可樂觀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