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思考小品

  過往的許多歲月中,我們都被教育:如何回顧過去!如何不要重蹈覆轍!要能步著先聖先賢的後塵,謹記先人教訓,創造更光輝的歷史。結果所有的人不是每天生活在越來越多的挫折與錯誤之中,就是「忘了」先人的至理名言,而「闖出」自己的道路,創造新的歷史來。「經驗」對我們而言雖有其功能,但並不全然有用。更何況生活的本質並不是在重複過去,而是不斷創造未來。沒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過去」而不去面對「未來」

  誠然一對冤家吵吵鬧鬧,決心以後相互包容體諒, 並不是彌補不愉快的過去歲月,而是共創愉悅的未來生活。921 地震後的家園再建,並不是在「重建」原貌的「過去社區」,而是「創建」一個更安全、怡人且嶄新的未來家園。這正說明無論一個人、一個組織體、或是一個國家,必然都有一個「希望的未來」(prefer futures),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將它轉換成一種「未來的事實」(future facts),然後依據這個「未來的事實」進行規劃、執行,汲汲營營地努力著,直到實現為止。人們也正因為這樣的生活願景才充滿著無窮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人類的持續進步與無數「成長的極限」的突破正因為追求著未來的願景所致。所以未來學家說:我們的生活既不是生活在「過去」,也不是生活在「現在」,而是生活在「未來」。其實每個人都是在為「未然」過生活,而不是在經營「已然」。

  這樣的觀念也正如張建邦所言:人們「唯有認識環境,才能適應環境,進而才能創造環境」。這裡的「環境」指的正是「未來」。直言之,「唯有認識未來,才能適應未來,進而才能創造未來」。更何況「過去」對我們而言,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未來」卻是尚未發生的、可伸張自由意志的、可自由規劃的。

  相反地,對於一個拒絕「未來化生活方式」的人而言,將會是充滿危機的。一天到晚處理危機的人也經常是拒絕「面向未來」的人。他們也絕不會相信或承認,今天處理不完的危機正是拒絕「面向未來」的結果。直所謂「豫則立,不豫則廢」。要能有所準備,必然要有未來觀與與預測力,藉以發現未來的危險與機會。若此,才會產生目標、策略與行動計畫,所有的「準備」才會是有意義的行為。「未來學」(Futures Studies)的功能之一正是揭櫫未來觀的重要意義,所以「未來學」被視為「早期警報系統」(an early-warning system)。

  從許多的生活事實中,幾乎可以發現我們再也無法重新歷經前人的生活,我們剩餘的生命必然都要在未來的歲月中渡過,而不是過往的回憶中虛擲。而在「未來」(futures)中可以找到無限的可能,使「當下」的潛能獲得正確發揮。更何況面向一個迅雷不及掩耳的急劇變遷的時代,「未來化」似乎是無可取代的生活抉擇的方式之一。

(淡江時報 199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