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層出不窮的年輕人問題,例如吸食毒品、結夥搶劫、勒索、殺人等,雖然我們設法使問題獲得控制或解決,但結果經常令人沮喪。

  當然,各種方法均有其作用,但就其根本,面對前所未有的遽變時代,「不知為何而生?不知為何而活?不知為何而學?不知為何而用?」類似的迷惘正困惑著年輕人。

  「大趨勢」作者 Naisbitt 嘗言:學校所教的知識,當學生畢業時已落伍了!「第三波」的作者 Toffler 指出:一切教育源於未來的某些意象,而教育也產生未來的某些意象。所以,教育的任務是在於提升個人的適應能力,協助使個人對變遷更具敏感性;亦正是擴展、充實,並改善個人未來形象的過程,試圖增進個人預測和適應變遷的實際能力。

  植基於此,未來學生的自我形象應該是:

  在發展上,「未來中心角色」的意象建立,成為學生著眼未來、關注未來、思考未來、探索未來及規劃未來的核心。

  在活動上,從期望未來到創造未來形成一種由思想到行動的過程。學生將「未來」的觀念與價值運用在其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因而產生憧憬未來的信念、期望與行動。

  在人生價值上,肯定自我在其所期望且有意義的角色扮演。只要適合自己,在世界的任何舞台上均具有其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在社會適應上,面對加劇變遷的衝擊,能夠清晰了解變遷的本質,而且有意義地接受變遷,不會完全拒絕或接受變遷,並能創造出屬於自我的期望的未來願景。

  如果能引導成長過程中學生反省現在,展望未來,抉擇未來,發展並追求自我所建構的「期望未來」;提供適應變遷生活的原則和技術,開創未來願景的有效途徑;且引導學生利用資源,不為物役,以充分的信心和勇氣,面對可能的衝擊挑戰。或許可促使迷惘中的年輕人,在混沌的時代中,找到自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因而更積極面對自我,開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