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殺、卡奴、水荒、土石流、政治紛擾、兩岸緊張、到國際關係詭譎,每天接收到的是散佈著令人焦慮、不安、挫折、與恐懼的信息,人們忍受著每下愈況的生活品質。

  許多問題與觀點重複被提出質疑與討論 。對於愈來愈惡化的生活環境似乎並沒有太大裨益 , 充其量只是舒緩壓力,或延緩惡化罷了。 許多方案雖然有其貢獻,然而卻無法深入問題核心,徹底解決。另一種反省的聲音是無力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意味著許多事情可防微杜漸,無需事後彌補。事實上,所有行為都具有「未來性」 。如能認真思考未來,掌握未來,個人就能開創積極人生,企業就能產業致勝,社會就能和諧進步,人類必能永續發展。體認行為的未來意義,就會對當下的行為負責。

  未來學教育首要內涵在於培養未來導向的思考。未來是我們所要過完的歲月,因此,未來思考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未來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關心未來,且追求完美的境界。透過未來導向的思考,可讓視野更遠大,胸襟更廣闊,思想更積極。未來導向的思考是一種靈性的提升。

  其次,未來學教育可藉由科學方法協助探索可能的發展 。未來是開放, 多元,可抉擇,且具創造性的。未來雖尚未發生,但卻可探索其可能趨向,提供人們無限協商與創造的可能。面向未來,或許會有許多令人驚奇的外卡(wildcard)改變既定的方向;正因為不確定性是未來的事實,所以提供了一種抉擇、創造、與外卡並存的挑戰性弔詭(paradox)過程。人們因此體認與學習到與弔詭為伍、進而管理且創造弔詭。未來探索提供人類社會創造性永續發展的科學態度。

  未來學教育是積極體現生活的實踐 。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不同清晰度的未來圖像。這種未來圖像可能來自於經驗與傳統的反思所賦予的渴盼意義 ,也可能來自於科學性預測所獲得的前景設計。 通過未來學教育的協助,可建構個人、團體、組織、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渴望未來」(desired future),也就是形成用以激勵實踐開創性前景的「願景」(vision)。面對不確定性環境時,傳統假設變得缺乏效用,因此,必須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與現在不同的可能情境,以此未來假設作出當下的決策、規劃與設計。願景就是未來假設的一種型態。以願景作為未來假設,相較經驗和傳統,在今天及未來的策略與規劃上,顯然更具深遠的重要性。這是一種結合心智與未來環境互動的結果。

  當「社會未來」成為本校遠距教學的首播課程,就已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地理空間的限制; 多所公私立黌府的收播本校遠距課程 ,進一步開啟校際資源分享的先聲。資訊中心教學支援平台的推廣與普遍應用突破了傳統學習的 「時空」限制,開創了 anytime anywhere 的師生互動模式。非同步遠距教學使得傳統 「面授」的教學模式受到挑戰。正積極發展中的網路校園已從國內的校際資源分享,跨越國界與日本、美國等大學充分共享國際性教育資源;成人教育及華文教育的網路教學,體現出本校積極開創一個無遠弗屆的全球性教育環境。 從未來學教育的觀點而言, 「教師」的傳統角色觀念因為網際網路普及性與方便性所導致的教學模式的改變而在快速轉變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傳遞的載體, 「教學」可能不再是 「教師」未來最主要的工作;可能在知識的生產、及教材設計與呈現上做出遠比傳統「教師」更廣泛與重大的貢獻。「教師」的角色必將產生重大的轉變與重新定位。那麼,未來的教師需要具備何種認知與能力?現在的教師的未來又如何?現有的能力又該如何轉換 、更新與升級?對於今天的教師而言,需要建構「新願景」或要進行願景變革?

  未來學教育是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整合「身、心、靈」的生命教育,在面對不確定與不穩定的新紀元中,提供全人式教育理念,培養積極前瞻的思考、建構未來導向的決策、規劃與設計的生活能力,藉以產出方向性、經營性、經濟性、與創造性的實踐力量,開創卓越璀璨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