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一個讓人人既愛又恨的名詞。其實,未來就是現在,未來存在在現在。

  每個人都想知道「未來」。就個人而言,都想知道未來可否找到理想的工作?遇到可以長相廝守的另一半?未來是否會飛黃騰達?生活品質是否會更好?未來是否會升官發財?好運是否會持續不斷?歹運是否會遠離?就企業家而言,事業是否可永續經營?就政治人物而言,是否會如願步步高昇?就整體社會而言,是否會持續進步?就環境而言,是否可持續發展?

  如果被問到「未來」,卻會迷惘地回應,天曉得!誰知道!管他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因為想到未來,慣性的想法是「我的未來是什麼?」較少想到「未來的我是什麼?」於是,陷入「徬徨的現在」與「渴望的未來」的矛盾之中。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久遠以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算命、卜卦、觀水晶球、改風水,進而拜天、求神、祈禱、,也會從先哲的語言中嘗試找尋可解釋的有用的智慧與答案。東西方社會雖然運用方法不同,但企圖知道、了解未來的心態與想法卻是一樣的。在這裡並不討論這些解決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科學?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讓自己對未來感到「抒解」的方法!

  有些話很貼切: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直白一點:現在不努力,哪有未來?「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過去」努力的結果嗎?這句話說明了,「未來」其實就在現在,也就是「未來事實」就是由「現在」所確定、規劃與實現。10年、20年後所要經驗的世界不就正在現在規劃與建構中嗎?現在學習技能,考證照,未來就有一技之長,就可取得展現的機會;現在廣結善緣發展人際關係,為的不就在贏得未來的提拔、升遷、當選、或是達成工作或事業目標嗎?現在努力做好生態保護、防治污染、發展綠能產業,不就期待環境永續嗎?

  然而,現在想望的未來確實是自己所想要的嗎?確實是可實現的「未來事實」嗎?現在想望的未來是未來情境所期待的嗎?這些問題可以透過「現在的我」去探索與創造,成為一個符合未來情境的「未來的我」!

  首先,每個人都有想像未來的能力,想像自己未來成為科學家、知名的歌手、藝術家、企業家、發明家、等等。這些想像會以希望、渴望、意象、或夢想的未來圖像呈現。每個人或組織所呈現的未來圖像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或組織領導者的人生價值、理念與生活歷程都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說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家企業都有其發展方向一般。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正說明美夢不一定會實現,美夢創造無數個希望罷了。因為希望、渴望、意象、或夢想都不是很具體的,想望的成分是很高的。正因為想望的成分高,所以,美夢不一定可以成真!我們經常被建議,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在許多人身上並未應驗,因為那些「夢」是不切實際的,就如同一個內向且不善與人相處的人要成為超級業務員會有相當難度一般;也或許「現在的夢」不是未來所被需要的,因為它不過是慣性的,現在的延續,人云亦云的,不具有未來性的,缺乏創造性的。要讓希望、渴望、意象、或夢想成為「未來事實」,就必須從「現在的我」出發創造符合未來情境的「未來的我」;也就是符合自己的狀態,並且經過評量的過程,讓它成為具有未來性與創造性的「願景」,進而轉換成為目標、策略、與計畫。

  因此,盤點「現在的我」的資產與負債吧!盤點自己的人生價值、興趣等無形資產,以及長期經驗的累積、技術、經濟等的有形資產;也要盤點自己的負債,例如經驗、經歷、能力的不足。組織也是一樣的,例如重新檢視領導者理念、價值、組織成長經歷、當前組織成員的數量與能力等。

  之後,將現有的盤點與當前的經濟、社會、市場、科技等環境條件交叉評估得出現在的定位,「現在的我」就清楚地呈現了。

  將「現在的我」放置到10年、20年、甚至30年後,就可以描繪出「近真實的未來」,也就是,如果「現在的我」持續到未來情境,「未來的我」會是什麼樣。那麼,重新檢視原初的「未來的我」是否真如想像一般?是否真的可以實現?進一步修改或創造一個可掌握與努力的「未來的我」,這就是願景!隨之而來的策略規劃才會有意義,可執行,也是「樂見其成」的。

  未來雖然還未發生,但未來是展望的、創造的、發明的,然而成功的未來正是藉由「現在的我」探索並創造「未來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