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許多善緣聚合的關係,大約在八年前開始有了很好的機會除了在大學的教學與研究之外,更能與企業界及管理顧問界接觸,為他們作一些教育訓練和顧問輔導的服務。並也佛緣也逐漸俱足,於是開始閱讀一些佛精和佛學的書籍。

  這些都是奇妙的經驗與感動。在學校接觸了理論,而且與充滿理想的青年朋友探討未來的世界,因為我主授未來學(Futures Studies);也傾聽他們的心聲。在企業界與企管界中,是實戰的,及時解決問題的挑戰,在那裡可以感受到社會急劇變遷的脈動,及企業組織承受的壓力。在佛陀的世界裡卻又可以讓我沈浸璀璨的華嚴世界中,一片恬和寧靜。當看到青年學子與企業界朋友的焦慮與煩惱時,我企圖將在佛陀世界的喜悅與大家分享。我並不傳教,因為我不是法師,也沒有資格傳授佛法,但我嘗試讓周遭的朋友分享其中的可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事業、及心靈上的一些觀念。協助他們解決可能遇到的「無明」。

  在一次生涯規劃研習會裡,一些朋友為自己事業無所進展感到焦慮,我要他們「放下」既有的價值和觀點,重新釐清自己的現況和價值,其中不少朋友終於發現他們過很長的一段歲月竟然是在為「社會價值」而活,並沒有活出自己來;於是他們開始充滿生氣地「提起」自己所要的人生,快樂地出發。

  也是一次「領導與激勵」的研習營,一群公司的主管對員工大加撻伐,直指他們怠工,不服從領導。我要他們「淨心」地想一想員工的處境及需要,他們終於發現他們從來不在乎他們,而且也忘了幾年前的他們與也飯這些員工沒兩樣。我並沒有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改善他們的領導技巧,但我很清楚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了。

  也許這就是「佛法的妙用」吧?!但我還是很擔心落個「亂轉法輪」的罪名,未來不得超生!?所以我一直小心地轉換他們的意涵。雖然讀了一些佛學的書,協助宗教團體規劃一些佛學教育的課程與系統,也「亂轉了一些法輪」,將佛法拿來當世間法使用。但是對於浩瀚的佛學,其實也只略知一二,未登堂奧。所以友人常用「何謂禪?」來互勉。我總喜歡以「六祖壇經」中,慧能禪師的話:「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作為回應。

  其實「禪」在我的認知上是很單純的,不需要用許多複雜的知識去詮釋的。它就是「生活」,就是「輕鬆自在」。但遺憾的是,我們每天都忙碌在既「提不起」又「放不下」的尷尬生活中,然後又設法要使自己「提得起,放得下」。結果越來越作繭自縛,始終找不到輕鬆快樂。

  每天出門就感到步履沈重,其實不是肩上擔的或手上提的東西重,而是內心的煩慮太多。

  當我們正在譏諷一些人因為看不開而自殺、殺人、爭奪、…等等時,常常沒有看清楚自己也是最看不開的人,雖然不至於自殺、殺人、爭奪,但卻常常懊惱生氣,批判許多的人、事、物,甚至於產生一些「歇斯底理」的失常行為。無論任何的態度幾乎都是出於自我之知見或一己之私利,使得看不清楚一切真相而陷在危險的判斷中。結果輕者,換來的是一團怨氣;重者,可能帶來禍害或失敗。一般而言,大多緣於缺乏對「變遷」的動態認知,總以為任何事情就是因循著一定的法則,可是卻忽略了人的情感性及社會的不穩定性和不連續性。易言之,無論人類、社會或宇宙,原就存在著「無常」的本質。在工藝學<Technology>快速發展的當下尤然。可惜竟然時下卻以「我執」的態度對應之。於是「諸事不順」。事實上,在如此一個高度無常性的社會中,最需要「無我」的高度彈性。亦即,面向此等社會,應該有「高瞻遠矚」的未來觀,「以不變應萬變」的智慧與認知,採取「以萬變應萬變」的策略運作。若此,「禪」的觀念正得以發揮。

  如果想要從「禪」的內涵中有所收穫,「心」是很重要的。「禪」其實講的就是「心定」的工夫。我很喜歡一段公案:光嚴童子嫌環境紛亂,要一個安靜處以便修行。維磨摩居士教導光嚴童子,「直心是道場」。「心」生萬相,「心」也經常隨境而轉。沒了「心」,或有了偏執的「心」,再如何修「禪」都沒有用的。 

  所以如果我們不被外在的誘因與現象所左右,「心」就可以清淨自在多了。清淨的「心」有助於智慧的開展。有了智慧,知識就可以充分且正確地運用,行事就無礙了。如果缺乏這種認知,縱然再嚴苛的閉關,甚至請來大師開示,依就是枉然。

  所以,「禪就是生活」,生活本就「禪修」。從每一天的生活中去進行「禪」的工夫,讓每一天都過得有禪味。直到有一天生活中不再記起「行禪」而過著「禪」的生活,就會自在無礙,輕鬆歡喜,快樂精進了,那麼就是「生活禪,禪生活」了。

  因此「生活禪,禪生活」容易做到嗎?其實並不難:如果我們觀察一下「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試問;春花為誰開?就可以發現當我們對自己的「功課」斤斤計較時,花兒卻「大方」地為大地而展現風華了,令人豈不汗顏?只要學學盛開的花朵,努力去做,認真去做,不要計較做多少,做多久,才會達到巔峰,那麼境界自然而然就達到了。

  之所以做不到,覺得窒礙難行,只因為在劇變的時代裡,傳統的價值與觀念失去了作用,社會的誘因紛雜不堪,社會價值與觀念多元分歧,於是「迷思」過多負荷的資訊中,而不知何去何從。或是因為過去的經驗所產生的「我執」在作祟所致。事實上,當代人已習慣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根本忘了「問題的根源本就是最單純的」。我常常告訴為生活感到困擾的人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煩惱都是自找的」。一個人如果能把他的生活回歸到最根本;遇到困難,不去鑽牛角尖,找出問題的根本。就會發現竟然一目了然,且可以輕易解決的。其次在劇變社會中許多人不知所措之際,在慌亂中像無頭蒼蠅般地不問就裡地到處投醫、找藥方,這也是近來「禪學」盛極一時的原因之一。於是各種「禪」因應而生,被人以為只要學了「禪」,身體就會健康,事業就會蒸蒸日上。其實這種「外求」的行為並非「禪」的原貌。「禪」強調的是「內在的觀照」、「內在的反省」。所以「禪」的生活並是不要外求的,是要自己過,在過所要的生活去「領悟」:看清楚自己的特質、條件與取向,找出最適合自己過的那種風格與方式,活出自己的禪味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本性元自清淨」吧?!

  有幸先賭「另外一種生活禪」這本書。拜讀之餘,深深感動的是,作者企望著從調「心」做起。他不斷地在傳佈著「放下執著」的觀念,並且強調「佛我一體」的修行作為。其實就是一種「內求自省」與「即心即佛」的工夫。其後的章節將「禪」的觀念應用在生活上,企圖將「禪」生活化,讓「禪」活化起來。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它不是一本「純」佛學的書,也不是在探研禪學的理論;它只不過是讓大家能輕鬆自如地將「禪」使用在生活上,細細去體會「禪」與生活的關係,豐富生活的內涵與技巧。如此將有助於打開蒙塵幽暗的心靈,使生命輕鬆快樂起來。

  這該是當下許多積極奮進的的人所企盼與亟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