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Article Index

第三節  宗教商品化

  當人類的文明演進至後工業社會時 , 早已充斥在社會中的消費性商品和服務將可能使宗教商品化 。 現在 , 一股很強烈的趨勢乃是將生活中有關道德和精神的層面視作商品 ,陳列在宗教市場上 , 供消費者憑口味和靈感去選取,這股趨勢將會持續下去。宗教不過是一種商品嗎?

  先進的後工業社會文化將如何影響宗教的方向呢?宗教將會被視為消費生活中的一環(註四)。

  因為,經濟體系製造了太多的財富,讓我們自由地選擇加以消費,甚至超過了滿足點的需求;然而,物質的消費終究有其侷限,新房、新家電、新牌的啤酒、新式的餐館…..等等;一旦物質不再能滿足我們的消費時,我們就開始追尋新的個人經驗,例如,旅行、奇妙的休假、再深造、心理治療、跳傘、刺激的聚會,藉以再創消費滿足的高潮。

  除此之外 ,在現有環境中所能夠尋覓的 , 就是精神經驗層面的消費了;無論是個人崇拜、嗑藥、雲遊四方、或是詭異的冥想,都能在此方面促使你得到滿足 。 一旦掌握了這樣的趨勢 ,神職人員將會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推銷他們的「產品」 ,告訴你他們可以為你創造多少的精神滿足;這些將十分精妙,而且打著「個人心靈成長」這個高貴的口號作為掩飾。但是無論如何,將宗教看作消費性商品的趨勢會一直存在。

電子化教堂

  今天 , 運用大眾傳播媒介來傳教的情況 , 可能就為明日的消費主義宗教下了最好的註腳 ;因為觀眾基本上有開關電源鈕的自由 , 他們可以自由地選台觀賞 、 變換頻道 , 因此 , 電視神職人員就必須迅速地「銷售」他的「產品」 。

  一九八○年代, 「雙向」的有線電視,將把電視的發展帶入一個新的紀元,無論是主要的宗教、或是獨立的教派、抑或其他宗教團體的聯盟都會運用此項新科技。電視上所呈現的「電子化教堂」未來在製作技巧上將更形精進。

  觀眾很快就可以坐在家中 , 隨意收看他們所希望的宗教訊息 , 或者使用遙控器,訂購一本新書或為教會作一些奉獻。如此的宗教活動,將不再有距離遠近的考慮:沒有面對面的接觸、缺少人際的互動、友誼也不復存在,一切宗教活動均將聽任消費者自行支配。

今日的教堂就是明日的博物館

  隨著社會習俗的日漸世俗化,個人神聖人格成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新的博物館於焉誕生,那將是一種生活化的博物館。旅遊業者將會積極發展這種活動,並使其能力更加擴展、形式更加精美,以便將歷史的世界重新創造出來,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種趨勢正是將生活中道德和精神層面的事物視為商品 , 而且依據宗教市場中消費大眾的口味和靈感,來行銷和陳列這些「商品」 。

  對一波波來拜訪的觀光客而言 , 大教堂應是最重要的 : 它究竟是羅馬式建築或是歌德式建築?它那高高的拱形圓屋頂的天花板 , 教堂中的塑像和壁簷的雕飾 , 乃至於這樣的建築是為榮耀上帝而建造的,或是「以滿足消費大眾的審美口味為主」呢?工業社會講求客觀心態下的結果,將教會「以一種文化來滋養生活的目的」的功能完全改變了。

  未來又將如何?我們的口味已經變得愈來愈複雜了 , 現在已經演變到不只是以世俗化和客觀的想法來追尋個人所界定的聖潔 , 未來還將影響到一些宗教上的習俗,這些習俗正使他們的過去更為真實而具體。

  將教堂變成博物館的趨勢將會繼續 。 此外, 將教堂在原來世界中已有的一項意義-- 「教堂有其獨特的生活」重新拾回 , 這種企圖當可完成;如此,教堂將會變成「可以住宿」的博物館,供人們來此居住或舉辦各種訓練營。

促銷精神層面的經驗

  無論各種層次的人 , 現今在接受宗教活動時 ,他們行為的動機並非單純地源自對過去歷史事物的好奇心 , 最重要的原因 , 還是希望藉由對自我壓抑的精神世界作較深度的經歷 , 來提昇個人的精神生活 。 這就是未來宗教生活的寫照(註五)。

  無論就生理或心理而言 , 在過去的宗教生活上所投資的精力將是十分真實的 ,因為人們至少有段很短的時間是貢獻在這方面的事物上 ;度過了周末假期 , 每一個都要再回到家中 , 或是恢復後工業社會生活中例行的工作,就像今日的教會生活一樣,過完禮拜日又迎向週一的生活。

  不過,這並不表示過去的人們會對宗教有著堅定的信心,唯其如此,自主的個人才不會為外物所挾制。所以,宗教所要「銷售」的不過是用一種令人興奮的經驗,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已,就像今天的深造、心理治療、夏令營、休閒公園一樣,發揮類似的功能。

放棄自主,超越自我

  僅靠著消費者心態或是人類自主的教條,我們無法瞭解宗教的精髓;因為,在所有高層次的宗教教義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在工業化自我陶醉表層上的兩項重要事物。

  第一,  每一個人並不是那麼的自主或獨立 。 每一個人不過是各種團體中的一部份而已 , 我們並非只屬於我們自己 ; 而且每一個人是與上帝相連 、 與全人類相連。生存的意義並非依照我們所選擇去購買的事物來決定 , 而是由我們在宇宙這個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來決定 ; 無論它是達賴喇嘛、道、聖靈、或是耶和華的旨意, 「我們是誰」乃是由我們與一個比我們自己更廣大的意象間的關係所決定。

  第二,  通向滿足之路 , 遲早會需要自我犧牲 , 這樣的自我轉變將使你超越一切。例如在印度教中,真正的自由(Moksha)唯有在我們將分離的、不同的每一個自我(Atman)完全臣服於所有事物超絕的總體—婆羅門(Brahman)之下,我們才能覓得。

  佛法中,我們可以發現「空」的境界,告訴人要能「堪破」一切,同樣的意思用回教的話來表達稱之為「降服」 ;在基督教中,耶穌教訓眾人 , 要進到上帝的國 , 人必須撤下一切所有的 , 背起他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甚至願意為上帝犧牲;聖法蘭西斯在他有名的禱告詞的結尾時說道 : 「幫助我!在你所賜 、 我所接受的一切事情上,讓我能夠學習;使我在忘我的境地裡,能夠發現生命的永恆。」

  如果 , 我們緊抓著人類自主的信念而不鬆手,堅信生活的目的不過是在滿足個人的慾望,相信自由是包含了商品和經驗的無限制消費,那麼宗教信仰內涵的深度永遠無法發現;或許,我們需要有一份擬古的宗教信仰,但是,這份信仰乃是由我們自己創造,而非由上帝的旨意顯示給我們?!

混亂或是整合

  總之,兩條路似乎是很明顯的擺在我們眼前。如果,不加限制的自我中心主義毫不減弱的引領我們由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 , 則宗教信仰不過變成消費項目中的一樣。雖然對後工業社會本身而言 , 如此並無大礙,但是,這樣對已開發世界的加速消費既無抵制又無監控,那麼我們只是不斷地朝著文化崩潰、全球混亂的目標邁進而已。

  另一條路則是 , 藉由真實的宗教信仰 , 真正地達到萬事萬物相互超凡調和的境界,而且有足夠的人願意堪破自身作為回應,屆時,我們的文明當可重尋到一顆嶄新而合一的心,以及新的目標、和更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大家是手牽手、心連心,統合在一塊兒共同為締造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而努力。

  未來的宗教將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