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Article Index

第四節  適應變遷的宗教

  由前面的探討 , 可以了解到宗教在未來的社會中依然不會消失 , 但卻同時可以肯定 , 各教派將會接受社會變遷的觀念去調整自己的教義解釋及宗教儀式。在不違反教派精神及宗旨的大原則下,尋求適應變遷的最佳方式(註六):

  一、宗教組織在未來會接受大量的傳播媒體 , 一方面從傳播媒體去獲取其他宗教及整體社會的內容,以作為自我調適的參考,另方面繼續利用傳播媒體去「推銷」他的宗教。這些包括書刊、電影、錄影帶、電視頻道、磁碟、錄音帶、人造衛星、網際網路,這些產品將會更快速的傳播,更精緻的製作,使用讓人更容易了解的語言和解釋方式。

  二、神職人員會承認科學與宗教並存 , 並應用科學的解釋;教徒也會習於這種認知。

  三、教派並存 : 過分排他性的宗教或與所屬社會之精神文化及規範嚴重相悖的教派將受到約束或反抗,而走向能相容的教派,甚至「通俗宗教」(Civil Religion, Popular Religion)的產生,亦就是繼續其神學上的不同,而發展出一種朦朧但趨於一致的神的觀念,教義和實踐儀式的宗教。這種宗教是以美國文化和美國生活方式為基礎所形成的,這種情形似乎在尋求宗教間同質化的努力。雖然我們不敢預見這種整合型態很快能被各教派所接受,但是卻可找到並存的聯合行為,例如在同一地區各教派的聯合福音大會、對某一社會事務的共同關懷。 

  四、宗教間隔化 : 個人的角色和行為的扮演 , 依其參加的活動或參與的情境不同,可以分隔,以求得各種不同的滿足。未來,宗教只是人類眾多需求中的一種需求,因此個人會依時間的不同,分配在不同的活動,尋求不同的滿足。這會導致宗教活動將縮減分配到家庭的、教會或廟會的時間。

  五、宗教多元化 : 因應解釋的不同 、 社會需求的差異 、 及新的認知 、政府對宗教的尊重,使教派更趨多樣化,數量上也會增加。

  六、宗教世俗化:

1.神聖範圍縮小,功能逸出,限制性減少,世俗部份大幅成長,神秘被問題所取代。就像今天所看到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大都脫離「神」的控制。

2.宗教的傳播採取對話、通俗祝福的方式。

3.宗教成為一種「消遣時間的活動」 --教條少的工具性的活動,以及抒情性活動。

4.教堂會成為知性提供的場所、社區的活動中心。 

5.教堂會出現在傳播媒體中,「電子化教堂」可提供雙向溝通的講道和交談的機會。

  七、教派功能整合 : 全球性合作的尋求 , 如過去就曾經由各主要教派勸說耶誕節時,停止中東戰爭的戰火,共同為社會祈福,共同濟助難民,共同關心社會問題,從事社會服務的事業。

  八、宗教活動商品化 : 由於宗教偏好屬個人事務 , 未來人一生信仰的宗教可能因靈魂追求的過程與偶然事件而不只信仰一種宗教,宗教活動將具有競爭市場的特質,所以各地方的宗教領袖將視教區的民眾為顧客 , 宗教本身成了商品化 , 自己為製造商或推銷商 , 只做週期性的服務,教徒可由許多管道獲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