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Article Index

壹、前言

  「未來」雖然是不存在的,但「未來」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是可以希冀的。當社會變遷緩慢時,絕大部分的「未來」是以歷史的圖像在表現。所以對於「未來」的投射力就不會太強烈。但當社會變遷力加劇,且社會發展的型態迥異於過去的世代時,對於「未來」的研究就顯得非常得重要且必要了。

  「未來學」 (Futures Studies)快速的成長也就在一九五O年代中期以後開展起來。主要緣於電腦問世所帶來的巨大的全面性的社會變遷及變遷速率的加劇。藉由對未來的研究以達到「了解未來、適應未來、創造未來」的目的.唯有如此,消極地才不會等到危機出現時窮於應付,積極地及早掌握契機,創造自己可掌握的明天。

  自一九六O年代以返,國內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均經歷了穩定期、變遷期、到快速變遷期。吾人所生活的社會迥異於三十年前。尤其重要的,我們由習慣於經驗論的生活觀而改變為「為未來設計」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的態度或許來自於國內外環境條件所致。但真正地,環境條件的變異促使環境中的個人與單位為求持續的生存或再造顛峰,自求突破而經驗出「新的生活法則」。這種現象可能不是「先驗的」,但也是「另類經驗」。終歸「未來探索」 (Futureswatch)的人生態度已然成為當前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就在國人尚未認知未來學的重要之前,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博士鑒於臺灣的工業化結果,將一如歐美社會,會快速地進入一個急遽變遷的時代,於是自一九六八年起,由翻譯未來學書籍、開設未來學講座、及出版明日世界雜誌等,次第展開國內的未來學推展運動。未來學的開設亦隨著階段性任務的性質及品質的要求,展現在今天所見的「未來研究組」的成立,圖書館未來研究資料室的設置及系列未來學研究資訊的出版等。

  核心課程「未來學」的教學改革更是一個邁向第三波的新里程.現有的未來學課程以更精緻且專業地劃分成:社會未來、經濟未來、科技未來和環境未來,即將開設的仍有教育未來。不同範疇的未來學課程提供了各該範疇內更深入的與紮實的探研。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昇與教學效果的達成。

  自淡江大學未來學於一九七六年開設以來,歷經了二十一個年頭。在此超出五分之一世紀的教學發展中,接受過未來學課程的學生不下六萬名。雖然他們可能不具備嚴謹的未來學研究方法,但至少他們被教育:凡事應以「未來導向」(future-oriented)為思考架構。

  筆者有幸自一九八二年開始從事未來學的教學與研究,迄今歷十五年的時間。此期間亦參與了全程的未來學教學改革。於本文中企圖從未來學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探索未來學的課程設計,期以作為此課程教學設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