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Article Index

越來越多的人,包括個人、企業家、或一些預測未來的專家,感受到未來越來越不能預測。原因為何?

人們習慣採取傳統思考的方式預測未來,例如採取線性預測或是運用模型,認為只要將過去累積的數據納入一個過去一直被視為成功的模型或思考邏輯,就可預測出某一個成長趨勢或趨勢曲線的走向或是某一個事件出現的時機點。這種情形最經常出現在越有經驗或深信量化可以解釋所事象的專家或一些身經百戰的企業家或企業經理人身上,因為他們正是擁有豐富資訊或數據的人。如果成功了,可以斷言此等模型或思考邏輯持續有效;如果失敗了,歸責於某些因素的突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慣性思考不僅無法洞悉未來,也可能因此產生錯誤的決策。此外,越來越多的事象並非循著既定模式發展,而是依據人們的渴望與恐懼發生;也因此造成跳躍式的發展,且是多元的;因此,人們面對未來是可抉擇與創造的。這說明,面對不確定未來,必須要有新的思維方式,而不要掉進傳統思考與慣性的誤區。 


慣性思考帶來重大危機

這是一種傳統的慣性思考或行為模式,在面對變異性高的環境時,經驗和傳統的模型經常失靈,尤其將社會變遷視為一種完全理性的過程。統計模型基本上是高度封閉性的,現實的社會是開放性的,所以模型經嘗試不周延的,不能發現一些潛伏的因素或新增的因素,例如電腦的革新及其革新的速率恐怕不是傳統的思考模式或模型可以掌握的,這證諸過去一些電腦權威對於電腦發展速度的誤判造成預測的錯誤,甚至導致企業面對重大危機;全球化及其進展的速率也是如此,不僅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也改變了企業經營的佈局及戰略思考方式。事實上,這些錯誤或危機幾乎都可歸因於傳統的慣性思考。試想:大英百科全書、科達、IBM不是易主經營,就是浴火重生?


渴望與恐懼才是未來

人類社會的進化並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是來自人類的需求與渴望。由於需求和渴望才會帶動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進而帶動人類社會的進化,因此,科技的進步是因人類的需求與渴望才會產生的,例如人類需要遮風避雨才會有建築技術;因為要生活更舒適,所以有了冷暖氣機;因為要節省移動的時間,所已有各種交通工具的產出。這些陸續出現在今天所生活的種種事物,包括電腦、互聯網、大數據等等新科技的產生。

然而,渴望的背後存在的是因為知識不足或解決問題意願不夠的恐懼。恐懼說明人類知識的有限性,也就是知識不足以解釋及解決今天所面對的問題,甚至對於任何一種創新無法做到完美。另一方面因為知識的囿限及人類疏懶導致人們不願在滿足渴望的同時,更完美地解決可能產生的問題。但人們嘗試在有限知識前提下嘗試控制恐懼的嚴重化。更何況,知識只不過過去到現在的經驗的積累,不代表可以完全解決未來的危機。例如我們經常說前人種樹後人成蔭,誰能保證,前人種的樹,後人不會因為不適用或有礙發展而砍伐掉呢?今天我們口口聲聲說所有的政策或活動都是為了下一代,真是下一代所需要嗎?或是在濫用下一代的資源?

渴望與恐懼也因此成為人類所即將面對的未來的核心。渴望加速人類社會的向上提升;在疏於注意或無法完全提出完美方案的同時,可能製造各種不同的恐懼,所以恐懼可以讓人們產生創造力設法防止產生或產生後竭盡全力去控制、改善、以及避免惡化。所以,「未來」並非線性的發展,而是基於人類的渴望及可能的恐懼分歧再分歧地進化。試想:互聯網、大數據的出現、發展、與進程不就因為人們的渴望才會有的結果?正在積極發展的人類智慧(Human Intelligence,HI)不也是來自於渴望的動力?保護環境與生態不就是避免危機的體現?


未來是不連續的空間

正因為渴望與恐懼,人們企圖創造可欲的未來以及控制、改善、或避免可能的危機,因此,使得人類社會不會循著直線發展,而是採取分歧、再分歧的方式發展。這種發展的型態,可能導致躍昇的未來也可能是崩壞的未來。換句話說,任何微小的決策都會帶來巨大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可能一個新的發現或事件會徹底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互聯網改變了所有知識與技術的生產,大數據更具推波助瀾的效果。這些加速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代表著未來社會發展的不連續性。這些說明了文化的失落,不再適應社會的文化因素將悄然地消逝,隨之而產生的是前所未有的文化。這或許就是今天為何文言文與白話文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之爭的來由吧!?

其實,檢視日常生活就可以發現,今天的冷泡茶或珍珠奶茶是過去沒有而現代才有的。過去誰也不會想到今天可以一天往返台灣與上海之間。想想未來:也許很快有一天談論外星球旅遊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身旁的朋友身上的器官一半以上的和成材料做成的。也許不只是買水,更需要買空氣!因為空氣污染的程度導致賣空氣也是一種產業。


未來是多元而非單一的

算命時,總希望命理師告訴我們未來會是好運或歹運;到廟裡問事時,希望神明給我們清楚的開示;縱然問專家學者也需要給一個答案;學生問老師也需要老師給一個明確的解答。這些都說明,我們慣常於接受一個「未來」,但事實上,「未來」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也是一種自我的抉擇。任何的答案都只是許多可能未來中的一個選項罷了。當糾結在一個「一定成功」的答案,不僅在面對未來時,會失去了自主意識,就如同殖民地的人民,只能聽從宗主國的擺佈;更失去了透過智慧可以提供的許多的可能未來及可權變組合的未來,也就是缺乏了面對未來的彈性與應變性。如果體認到未來尚未發生,所以是多元可能的,就提供了更多的抉擇的機會與提升了創造能力。想想: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決定所有的事情做或不做,以及如何做。面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於山坡地的開發,我們就可選擇開發、不開發、或是如何開發呀!

植基於未來的無限可能,如何擺脫放慣性的桎梏,釋放我們的智慧?必須體悟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幾個面對未來的盲點:慣性思考面對未來的失靈,知識不是促成未來的唯一基礎,更重要的是智慧與恐懼;承認未來是不連續的空間;以及未來是多元可能的、也是可抉擇與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