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理論

Article Index


結語
幾乎所有的危機都是不重視未來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未來所要過的生活正由現在的決策建構中。無論個人或組織,「未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每個人都要活在未來,每個組織都設法創造可持續的未來;現在是過去所創造未來的結果。
以未來研究為基礎的未來擘畫強調的是「逸離僵化現狀,創構全新未來」的長期可能的探索過程,藉以獲取可能的重大趨勢與發現潛伏議題,俾便通過認識未來、適應未來,掌握未來,進而創造未來。雖然每個人都會思考未來,嘗試認識未來,進而創造未來,但是對於習慣講求精確性與確定性的人們而言,「未來」是一個相當模糊與空泛的概念。這或許是未來研究在生活、產業、及各種機構的策略設計、前景規劃、日常決策上鮮少被廣為運用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的人並不否定未來探索研究的成果,就如同許多趨勢報告被熱議一般;同樣地,大部分的人無法確信這些成果在未來是真實、有用的,甚至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讓這些未來研究成果有效運用在實務上。對於領導者而言,未來研究或許可揭示大概的方向,但對於策略設計及組織發展缺乏清楚與具體的「真實性」,如果運用未來研究於策略設計和組織變革與發展,也需要冒著喪失既有成就及減緩既有利益追求的風險;對於管理者而言,難以落實到不同部門的實務工作,甚至達成績效要求的渴望永遠高於未來結果的期待;對於策略規劃者而言,所獲致的成果經常或很大部分與當前正在進行的策略、計畫或業務並不相容甚或背離,未來研究結果有運用上的「現實」的困難;對於專業技術人員而言,遙遠的未來是不切實際的,完成正在進行的專案計畫才是真實的;對於組織基層人員而言,完成手邊的工作、達成KPI、及如期達成計畫比想像未來更為實際。簡言之,幾乎所有的人都重視「未來」,也不否認長遠未來可能衝擊組織利益的觀點,但對於近利的追求始終優先於長遠未來利益的思考;因此,大部分人偏好短程未來的認識與設計,這也是環境掃描、成長曲線、趨勢曲線、趨勢分析、短期預測等方法和工具經常被認為適合組織且被採用作為決策的原因之一。植基於「未來是現在的延續」的短期未來探索思考邏輯確實可以創造眼前的近利。然而,未來不是現在的延續,從長遠的角度而言,許多的現在將會消失在未來,就如同許多過去的「現在」並不存在於現在一般;許多不存在的「未來的現在」正在現在決策建構中。因此,唯有透過長程的未來研究,跳脫出現在的框架,才可能超越傳統的慣性與線性思考與想像,也才有可能透過批判性思考對於當前策略、計畫與組織現狀進行解構與重構,進而建構創新的未來。
如果未來研究要能被廣泛接受,勢必要能將未來研究的結果對傳統未來研究的認知與思考具有轉化的作用,也就是建立未來研究與各種傳統知識領域連結的連結關係,而不是獨立於其他知識領域之外。雖然未來研究強調跨學科的科際整合(transdisciplinary),企圖整合多種學科於未來研究,甚至進而建構「屬於自己」的專業學科,但在應用於不同知識領域的貢獻卻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以未來研究為基礎在擘畫未來時,如何把未來研究結果與實務營運結合?如何整合進組織正在進行的策略、計畫與業務以及組織現狀?如何納入組織再造和流程再造的過程中?當未來研究不僅能夠成為學術上獨特的專業知識領域,也能促使各種產業在策略設計、組織發展和實務營運上能運用此等專業知識能力,未來研究才有可能在廣泛的知識領域中提升其地位。
誠然,面對未來的態度,反應(reactive)就像消防隊救火般解決燃眉之急,解決「當下的未來」的問題;前置(preactive)是針對可預見的未來及早做準備與應對,至少可避免在大趨勢洪流中喪失自我;前攝(proactive)是以自我的價值為基礎,創構並實現渴望的未來。此三種面向未來態度在不連續性、不穩定性的不確定環境中均有其作用,但必須同時具備,也就是面對未來,此三態度需要共整合,形成具有未來願景導向性的前瞻(anticipactive)態度:對日常業務或當下問題做出及時反應,同時關注長期的可能趨勢預作準備,並且確認自我價值,型塑自我願景,實現渴望未來,促使未來研究更具有價值性與實用性正是擘畫大未來的基礎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