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壹、前言

  工業革命以來,所發展出來的管理知識,到了 1950 年代由於電腦的出現,使企業組織所習以為常的管理概念與運作模式受到劇烈的衝擊。電腦的出現改變了人類互動的模式,由面對面以及經由書面檔傳遞資訊的方式,轉為非面對面及電子型態的方式;尤其改變了人們所認知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習慣所稱的距離不再是地理要素的概念,而是心靈與認知的距離;時間不再是以太陽照射的自然界運轉的時間,而是工作效率與效能的時間觀念。1990 年代之後,這種遽變的發展趨勢不僅是時空觀念的改變,甚至所有的人面對的是知識的改變。由於電腦快速變革所帶來連鎖效應的所有科技革命以及傳播革命的推波助瀾,使得知識的生產成幾何級數倍數地增加。人們面對的是資訊的過份負荷,以及資訊篩選的益發困難。尤其資訊管道快速的增加與多元化,造成了社會價值多元化的結果。此等現象的衝擊不僅是人際間的、家庭的、更擴及到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組織以及整體社會的互動。曾被「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選為「經營最佳」的四十三家美國企業,在該書出版二年之後,已有十四家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面臨財務問題。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企業不能面對變化做出正面的回應所致。因此,過去所堅持的思考與行為方式在未來是否繼續有用,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不僅如此,企業家的慣性思考也受到注意與討論。

  從組織外部的角度而言,紛至遝來的各種遽變,對於這些變化,許多企業家或管理者不是沒有警覺,就是缺乏對變遷內容的真正的瞭解以致不能防微杜漸或以創意回應,最後導致失敗。例如當日本業者以發展及大量推出即錄即播的手提式錄像機和放影機時,拍立得公司(Polaroid)依然還大量投資快速顯像(Polavision)的底片;在電報早已過時的今天,西方聯盟電信公司(Western Union)仍堅持以電報為主要的營業項目。這些都因為缺乏面對變遷的事實而導致失敗。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於促使經濟轉型、可預測並且具有結構性的變化,反應缺乏靈敏度。很遺憾的是這些企業如果能正視這種變化及變化所造成的「未來事實」(future fact),及早做出反應,這些變化不僅不是一種危機,甚至是一種轉機或契機。不能隨機應變、調整自己以因應變化的企業,在現在及未來將無法適存。他們很可能面對被接管、購併甚至被排除終至滅亡的命運。如果企業對於這種現象不能採取有效、足以影響未來的作法與戰略,幾乎都會被遽變所毀滅。

  因此,本文嘗試以「願景」為基礎的意象性,探討組織創造性與變遷的未來性(futurity)在決策過程中的共演化(co-evolutionary)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