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蛻變,可是往哪裡變才是正確的?」一位傳統產業的企業經營者苦惱地這麼說。有幸接觸企業界與顧問界十年,這樣的諮詢越來越多。無論台灣的企業經營者或世界各地的台商其實都充滿著求新求變的企圖心,但卻苦無有用的資訊。

  國內確實正面臨著政府對大陸謹慎發展的政策、融入全球主流體系、與產業界汲汲擴張事業的弔詭。政府的政策有其政治考量,產業界著眼於利潤導向,二者就其本位而言是無可置啄的。問題是如何在此弔詭中找到均衡且相助相生。無論如何,在這海島上,誰也不願面對危機與毀滅,誰也不願背井離鄉,飄泊流離;甚至更冀望台灣能擴張實力於全球所有重要市場。但如果無法獲致均衡利基而各行其是,各自發展,因而產生衝突,甚至互相毀滅的危機就可能存在或出現了。

  環觀產業界,尤其是傳統產業,或許有其經營上的基本困境存在著:人力資源的不足或不適當、政府政策的不明確或不適時、法令規章的不周延、土地取得的困難、社會抗爭的壓力。其實大部分是與「資訊」的獲取及應用有關,尤其有利於經營的未來決策與發展的資訊。

  就其根源,企業經營者缺乏系統化且有效的資訊以決定其經營方針,管理者與從業人員缺乏有用的資訊決定未來的目標及提升他們的生產能力。於是流於「瞎子摸象」、「口語相傳」、「經驗認知」等的情境判斷、及「打帶跑」的速食文化。長久以往,企業經營者的永續經營與員工的終生奉獻將是一種奢望。

  隨著教育普及、高學歷化社會的形成、受過良好教育的第二、三代經營者陸續接掌企業、電腦化與網路化的快速發展及資訊傳播網路的嚴密化、…等等,均顯示台灣已俱足一個足以令資訊快速擷取與整合運用的有利環境條件。如果能在此一有利條件下,建立「未來導向」的系統性、持續性與整合性預測資訊系統必將建構政府與產業界相助相生的全贏未來。因此政府部門的國家發展策略或警示訊息將可獲得重視,產業界也可做出對自己及社會均有利的經營方針、從業人員將可因應未來環境及早提升職場技能。更甚者,彼此間的資訊回饋將產生加成互利的效應。植基於此,此等系統有待包括政府部門、「預測資訊」生產部門與產業界合作完成。

  一、結合政府部門、產業界、政治界(尤其各政黨的未來研究與發展單位)、各種研究機構等持續性從事有關趨勢分析的整合性資訊生產與提供,尤其是十年以上的「可能未來」的預測資訊。事實上,類似的工作,許多政府部門及研究機構早已長期進行著,但完整的、長程時間架構的整合性資訊系統化提供是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二、各級政府成立獨立的「預測資訊」網站。除了提供自己所生產的預測資訊外,更可建構國內及全球的未來預測網路連結系統,成為龐大的「預測資訊智庫」,提供各界隨時獲取最新且全方位的網路資訊。

  三、結合各產業的相關單位,尤其是公會、工會等單位,作為重要的資訊傳輸中介系統。這些單位亦可建立屬於自己的「未來導向」的預測資訊系統,因為他們最清楚所屬企業的問題與所需,互動也最密切。

  四、在政府部門中考慮成立類似「未來部」或「未來預測」機構,一方面對政府隨時提供最新、系統化的環境預測資訊;另方面更可進行及時的整合性評估與建議,以做為決策參考使用。社會各界亦可隨時獲得有效的「未來資訊」。

  五、立法院與各級民意機構可成立類似的「未來預測委員會」或「未來評估小組」,其功能在於提供民意機構監督政府及協助決策的有力基礎。這種單位不僅具有「預測資訊」生產與提供的功能,甚至具有審查議案的諮詢性質。

  六、就產業部門而言,揚棄完全以經驗為主軸的傳統思考及決策模式,網路化所有有效資訊的來源。經營方針與決策的形成,以「未來導向」的新資訊為核心。趨勢分析的能力是必備條件,尤其是超過十年以上的趨勢。無庸置疑的,企業經營者及從業人員對自己的產業是最深入、最投入、且最敏感的,任何有關的資訊必將在他們身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益。如果能擁有「預測資訊」就能「先驗地」進行新知識及技能的準備,若此將有助於避免未來危機,進而掌握契機。

  台灣自一九六 O 年代進入工業化社會以返,成就傲世,但一九九 O 年代開始已逐漸顯現成長的極限。亦即台灣工業化曲線已臻至臨界點,非得有以資訊時代新曲線取代不可,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接踵而來的加入 WTO,台灣更必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的「變遷震撼」。這不是歷史的、局部的、經驗的延續性發展;而是全新的、全面的、前瞻的斷絕性衝擊。我們有理由相信,沒有人願意葬送得來不易的碩果,甚且人人更企圖再現台灣光輝。但是在此一「腦力勝於體力」的新紀元裡,優先掌握資訊,就是贏家。有用的「未來資訊」的生產、整合、提供、傳播與應用將成為新世紀的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