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肆、  「未來研究」(社會未來)課程的開設與教學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

    未來學的開設有其基本的積極的目的:

  1.  促使學習者了解並至少能探討以下未來學的幾個基本主要範疇:後工業社會的重要特性、未來學興起的背景、未來學家的一些重要理念、未來學研究方法、未來學理論導向、邁向未來的哲學觀及態度。

  2.提供學習者了解未來、適應未來、並創造未來的正確認知與個人未來生涯抉擇參考的基本技術能力。因為面處急遽變遷的時代,前瞻的人生態度正是完整人格的要素之一。更何況就培養健全人生觀的角度而言,未來僅剩的歲月對每一個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3.  提供學習者將來繼續研究未來的基本架構及輔助能力。對於未來研究感興趣者,使其未來在思考未來、探索未來、觀察未來均具有基本的正確的觀念及技能。

  二、課程開設的範疇

  未來學運動自一九五O年代以來,快速地分佈在廣大的知識界與產業界。所以其涉及的領域是廣泛的。因此在有限的授課時數下對於課程的的範疇是需經過擇要安排的。

  課程範疇及主題的設定基本上是根據世界未來學會 (WORLD FUTURE SOCIETY)所出版之「未來研究教師手冊」(Instructor's Manual for the Study of the Future),配合核心課程的特性與學習者的特質編撰完成。包含未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論等,資訊社會的描繪與探討,我國未來發展之內外環境條件的探索,以及個人面對未來應有的態度與適應。

    基於此等特質課程一般可涵括以下三部份:

  1.  未來學基本架構:未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法論及哲學觀。

  2.  大環境的趨勢:環境、人口、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等。

  3.  個人的應用:個人的未來適應與發展,及觀念的建立。曾有調查:學生對未來個人發展的關心,遠大於對大環境關心課程中由遠而近,告訴學生未來自身與大環境關連甚大。

  三、教室管理及互動

  上課是活潑互動的,上課秩序是嚴肅的。

  國內學生基本上是比較被動的。核心課程與學生之專業課程又有其區隔性。所以課程過程本就非得較嚴格要求不可。所以教室秩序的要求如果清楚明確,將有助於未來教學的進行。就教學而言,以投影片、幻燈片、PPT 等的運用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教學效果。

  分組討論或全班的專題討論均有助於問題的深刻化以及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尤其是課後的討論更有助於問題的發現及學習意願的提高。且可達成個別輔導的效果。

  教學上如果注意課程與學習者的關係或生活化的詮釋將有利於課室氣氛的營造。學生關心的是該等學習是否與其生活或未來有關,或該等知識是否可在當下或未來所使用。所以學生在學習上傾向於「實用性」及「生活化」有密切關係。有訂立上課規則”新青年守則十條” 《註十三》,以維持課堂秩序,提升學習情形。

  相對地,基於對課程品質的要求及預期目標的達成。學生將被嚴格要求具備

以下幾種能力: 

  1.   未來觀及前瞻態度;
  2.   創造力:使學生思考未來假設性問題;
  3.   思考;
  4.   質疑的能力;
  5.   探討能力:鼓勵同學發言,思考
  6.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7.   參與的熱忱;
  8.   學生的行為。

  四、教學上的限制

  雖然嚴格的教學要求可以改善教學的品質,但一些先天上的限制是難以避免的。也可視為教學上的限制。

  1.課程性質受到質疑:分科分系教育的傳統觀念是難以打破的。此等現象不僅存在於學生,在校園中也未受到應有的尊重,阻礙了教學要求標準的提高。雖然在課程的設計及課程進行上,非常嚴謹且要求品質。但不僅是學生甚至部分教師仍將此課程視為所謂的營養學分。這種僵化的印象使課程的進行產生限制。

  2.學生學習能力的限制:包括資訊能力的不足、思考力及組織力的限制、未來觀(中長程時間觀)及世界觀的薄弱、科際整合能力的缺乏,均使課程的深刻化難以達成。例如環境或生態的問題的討論,學生難以提出哪些地區有哪些主要的環境和生態的問題。再如人口問題的探討,無法清楚知道人口問題最重要的地區,以及我國人口教育及人口成長率控制的情形。

  3.分組上的限制:雖然對有主體學生《註十四》的班級而言,此問題較輕微,但在協助外來加修學生上常有其困難。對於缺乏主體學生的班級則困難情形更清楚。外系加修的學生在分組上由於彼此的不認識,難以進行課外的聚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