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專書導讀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或許讀者很想知道機器人會如何搶走(原書名使用的是steal)我們的工作,搶走哪些工作,進而避免危機,掌握契機。如果持著這種想法閱讀這本書,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彰顯。其實這本書真正的價值在於讓讀者發現工作與幸福(happiness)的關係,找到工作的價值,從而從認知上徹底解決對未來工作世界的恐懼。

  這本書從盧德(Ludd)謬論的論辯開始:當自動化取代人力的速度遠快於人們找到工作的速度,人們有可能憤怒地破壞機器,以確保不會失去工作。但反對者認為,此等理論是不存在的,因為生產力已持續提高兩世紀,我們仍然有工作。其實這只是科技悲觀學派與科技樂觀學派之間的論戰罷了。真正的核心在於人,人的核心問題在於人心,也就是人對工作世界的連結。

  作者首先以美國經濟為例,說明了技術性失業的問題,以及自動化所產生的衝擊 ,進而引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英美社會流動是非常低的,同意了「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的馬太效應,甚至指出當工業化或所得提高到一定程度時,與幸福感的關連就不大了 。 面對遽變的未來社會,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思考整個經濟與社會結構,尤其是我們的生活、角色、工作目的、動機、及優先順序的問題,甚至要學會喜愛、擁抱變遷,才能在未來社會中搶奪機先,屹立不搖,如同管理學者 Drucker 所言,預測未來最佳的方法就是創造它。

  植基於以上的論點,作者提出了「慢活」(downshifting)的觀點,對於整體社會而言,要能擴大心胸,攜手合作,共同展開轉變,共創人人受惠的未來開放社會;對個人而言,在工作上, 「選擇一份你熱愛的工作,這樣你的人生就沒有一天需要工作」 ,在生活上,改變想法,正向思考,簡單生活,品味生活。這就是面對機器人搶走我們工作的「解方」,確實是一種「跳脫框架」 ,值得深思的創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