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思考小品
  每年聯考過後,選校系的問題經常成為熱門話題,但鮮少注意到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未來適應與發展的問題。縱然未來新體制下這種問題也依然存在。

  現在各校系均有其發展特色,所以除選校系外,更要注意「多樣化學習內容」的未來性。選填校系時,更須以自我的「未來願景」為主軸。否則未來出現學習障礙,遭致退學,甚至導致精神疾病或自殺,後果反不堪設想。

  依筆者淺見,選填校系時應注意以下幾項作法:
  一、建立自我的「未來願景」:未來要成為什樣的人?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經由與家人、專業人士、豐富經驗人士等的諮詢和討論過程,建立自我的未來願景,讓未來願景的展現成為生涯成就的原動力。清楚一、二十年後的自我,才能規劃未來生涯。不同的未來願景將建構不同生涯途徑。讓學習行為不會盲目接受或抗拒未來變遷,也使未來的學習成為有意義與目的的行為。
  二、蒐集未來導向的資訊:蒐集全球的、產業的、社會的發展趨勢資訊。一方面藉以協助未來願景的建構;另方面也有益於檢視未來願景的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資訊蒐集的來源可來自包括書報雜誌、電視等的傳媒、網路、圖書館、資訊提供機構、以及專業人士等。
  三、了解有關校系的發展特色:不同的學校與科系均有其發展重點、要求標準、課程特色及教學方式。這些差異性是各校系在「多元未來」導向下所規劃的特色。這些特色也將塑造該校系學生的特質,正如未來學家A. Toffler 所言:「教育源於未來的某些願景,教育也產生某些未來願景」。單從大學博覽會獲取資訊是不足的。上該校系網站、直接拜訪該校系詢問、從該校系的學生選課資料(學生經常擁有該校所有開課科目)等不失為取得資料的有效途徑。再歸納分析,不難理析出該校系的教育與教學內涵。
  四、衡量自我的條件:除了與自我價值有關的「未來願景」外,不可忽略個人的興趣、個性與能力。對數字、計算強烈排斥或能力不足,硬要念理工,被退學的機率相對提高。對文學有濃厚興趣或能力,卻捨棄不念,潛能則難發揮。事實上,現在一般高中輔導處都在學生高一選填組別前已進行類似興趣及性向評量,甚至進行諮詢服務,以及過去的課業學習成果都可做為參考。
  五、建構發展的途徑:臻至未來願景展現的過程可進行多元途徑規劃與設計。在學期間,可轉校、轉系、選修輔系、教育學程、雙學位等,這些都各具功能,滿足不同的學習目的。但亦有其困難與問題,如冷熱門科系的轉系難易度不同,轉校系有學分承認與補修學分的問題,雙學位有延畢的問題。此外,可藉由在校選修、旁聽、或校外機構自費學習,以補主修科系之外的其他專業知識。因應未來目標的不同可進行不同的選擇與組合,如未來想當中小學老師,就需要教育學程;要增加其他專長為未來想報考不同領域的研究所或出國留學預作準備,就可選擇輔系、雙學位或選修相關學分等等。這些選擇與組合又與主科系的規定和要求相關。因此與所將選填的科系具有「未來」的相關性。否則未來無法相助相生,反而相刑相剋。

  雖然這些過程較繁複些,但卻可致「一勞永逸」之功,或將未來的風險降至最低。與其未來大幅調整,何不稍費功夫,在有限的可抉擇範圍內找到適性、適所、適位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