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思考小品
  或許在心理學及醫學找不到這個「變遷適應不良症候群」的名詞。但這種症狀卻普撒在我們生活的許多細節上,諸如失眠、緊張、功課退步、人際關係緊張、暴飲暴食、…等等。雖然可能被以各種不同方式對於所產生的症狀。但許多的狀況可能來自於對社會變遷所採取的適應態度不良的結果。

  幾乎越來越多的同學感到疑惑:為什麼我要唸大學?我不喜歡所讀的科系,怎麼辦?爸媽要我以後當老師,我很厭惡這個行業,怎麼辦?我畢業後,如何去就業?因為我幾乎沒有一項可用的能力。畢業後,我不會從事本科系的行業,怎麼辦?為什麼許多同學都準備唸研究所,真的非唸研究所不可嗎?社會需要什麼人才?我怎麼邁入職場?我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下去?有人要我這樣做,又有人要我那樣做,到底要怎麼做?…一大堆的「怎麼辦」,讓大家感到無力感,對所學的又感到無用感。或許這是除了情感問題以外,讓青年學子感到困擾的問題。當然有同學求助於諮詢輔導,可以獲得相當幫助,但不久又發現許多困惑依然存在著。事實上諮詢輔導確實有其功能,但若在生活態度做一些調整或許會有一些幫助的。

  農業社會裡,這種「變遷適應不良症候群」較不明顯,主要是社會成員的同質性高;社會價值清楚且一致;穩定且社會束縛力大,個人被置於整體社會的價值、道德、規範之下,人們的未來是清楚的,無論是學習、職場、倫理,只要依循前人的軌跡前進,就會獲得讚美。更重要的,社會變遷緩慢,歷史的經驗是人們成長效法的依據,且是最重要的資訊來源。但現在及未來的社會迥然不同,社會變遷加劇,且舊的經驗被揚棄,甚至被唾棄;社會的價值不一致,甚至模糊;倫理關係不再依循傳統的軌跡;道德倫理不再一致性,人生前途多元化,所習得的技能不再適用一輩子,歷史的經驗顯然在現在及未來不一定有用,資訊來源是多樣化的,且資訊的紛至沓來形成巨大的壓力,因為人們吸收資訊的速度永遠抵不過資訊的生產;尤其紛至沓來的超負荷的資訊任人喘不過氣來,更令人惶恐的是資訊負荷使得不知何者是有用或有效。不知如何抉擇!?除非茫茫過日子,否則真是不知何處是去程?不是不想未來,而是不知如何思考未來?去為未來設想!?

  未來學家說:「不要等明天自然地到來,要創造一個自己可掌握的明天。」因此面對天翻地覆的變遷,不是抗拒未來,而是認識未來,而是適應未來,進而創造未來。其適應之道或許可由以下幾點開始:
  一、  前瞻的眼界:每個人的行為都具有未來性,易言之,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今天的變遷適應不良而面對處理不完的危機,是來自於過去不注意未來的結果。如果能重視未來,注意未來,及早為未來準備,那麼未來的危機將因為事前的準備而改變或不會出現。誠然今天是昨天的未來,而明天正是今天的未來。 
  二、  世界村的胸襟:隨著通訊與交通系統的快捷與綿密化,地球村的觀念已逐漸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每個人的行為都具有全球性,同樣地,每個人的行為必然被全球事物所影響。所以對於未來的任何抉擇就非得以全球的觀點考量不可,任何的行為與決策也必然要以全球的角度為基礎。因此地球村的胸襟將是適應變遷的必要條件之一。
  三、  以新資訊代替歷史經驗:我們今天與未來所面對的世界是不連續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躍升的時代,因此歷史的經驗將不再全然有用,代之以新資訊對新環境。所以資訊的贏家也必然是人生的贏家。未來學家說:「明日的富人,是決定自己未來的人;而明日的窮人是被決定未來的人」。「決定」的基礎就在於資訊的掌握與運應,因為第三波社會的能源,不是自然力、獸力、體力,而是資訊力。
  四、  彈性的適應力:變遷越快越要具有彈性的適應能力。我們必須認知,所學的知識將不會被使用一輩子,轉業是生活方式之一,道德倫理不會是延續性發展。因此從觀念到行為必須要有以高度彈性的認知隨時調整自己。
  五、  以對未來的認知指引當下的行為:面對超負荷的資訊爆炸及迅雷不及掩耳的變遷,最佳的適應方式就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如果一個人能為自己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而且努力去經營,那麼可能出現的橫逆將被克服,可能出現的各種「雜音」也無法左右個人的生活。只因為「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