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年前回母校淡江大學任教,有機會參與國內唯一的「未來學」研究與教學。
長久以來,國內始終強調「回顧」的歷史觀,所以推展「未來學」時,確實面對著強大的質疑。自己也須面對傳統教育所塑型的人生觀,與前瞻性「未來觀」的思維衝突。
當時在一次與引進「未來學」且植基在學術與教育工作上,發起國內未來學運動的淡江大學創辦人,也是總統府資政張建邦博士的對談中,不僅對未來學有了深刻的認知,也徹底改變了習以為常的人生觀。張建邦博士回憶未來學的引進:1960 年代,我發現美國社會因自動化所導致的急劇變遷而汲汲研究、探索未來,並以「未來」作為決策基礎。因為沒有未來觀就會深陷危機中。當時台灣社會的變遷還算緩慢,但必無法自絕於世界體系外,未來將步著先進國家的後塵。所以我決心把這個觀念引進、普及。如果我們先建立了未來觀,未來衝擊的震撼就會減低,危機自然相對減少。面對急劇變遷必要能「認識未來、適應未來、創造未來」。
30 年前這樣的觀念確是「遠見」。當時一席話讓我體悟到:不要等明天自然到來,要以高瞻遠矚的態度,創造可掌握的明天。個人如此,企業、國家不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