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變遷中的宗教
「未來學」的哲學基礎是「變」,也就是說,未來學家認為「變」是人類社會的本質 。 從歷史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許多「變遷的事實」 (註一),例如:家庭主體由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再到多樣化家庭 ; 政治制度由專制獨裁到代議民主再到預期參與民主(Anticipatory Democracy);文化結構由前塑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到同塑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再為後塑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宗教呢(註二)?也在變農業社會時,寺廟教堂是權力的中心,無論是住持、道長、神父,經常擁有經濟的、社會的、甚至是政治的決定權力 。 這些地方的建築往往是高聳的或是獨特的, 表現權力核心無所不在 , 也是附近人民的群聚處所 。 但現在的神職人員已不再是掌握政治、社會、經濟權力者,教堂寺廟不再是高聳的建築物,甚至湮沒在高樓大廈中,近年來台灣有些神壇就設在公寓裏,幾乎不覺得其存在。
今天的宗教組織大量地使用傳播媒體 , 與過去非到教堂寺廟聽道不可的景象相比,可說是迥然不同。在台灣過去不僅有「大法輪」、「700 俱樂部」 、「光明世界」 、 「生命活泉」等電視節目;現在也有「佛光」、「大愛」、「法界衛星」等電視節目。而錄音帶、錄影帶、及書刊的發行更是普遍。所以,現在信仰宗教,不一定要上教堂、寺廟了。
宗教的宇宙觀也因工業革命的影響產生了改變 , 在農業社會主要架構是「自然與宇宙」 。當時的人相信永恒與自然宇宙的現象,自然界是被神所控制的 , 他們的行為是配合大自然的 , 經由從屬大自然的行為 , 而與宇宙合一。到了工業社會移轉到 「人與勞動者」的關係,他們發現許多事情並不一定要借助「神」才能獲得或解決,所以,他們重視人的能力及知識,這是屬「人的世界」 ,因此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尼采宣佈「上帝之死」 。到了一九五○年代電腦問世帶來科技革命及知識革命 , 在很短暫的時間裡 , 我們比過去幾千年對環境的認知增加了數百倍甚至數千倍 , 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辦不到的事終於能辦到了,例如登陸月球,太空基地的設置、生育性別的控制。如果以工業社會的宗教信仰趨勢繼續推論的話 , 宗教應該是更沒有前途了, 甚至應該進一步宣佈「宗教之死」 ,事實上不僅沒有發生,反而更蓬勃成長,這種現象是因為知識的發展及急遽增加 , 使人類發現 , 未來將面對更多難以解決的危機,如人口、環境、糧食、就業等等問題,而他們也發現在擴大的宇宙觀下,還有更大的「未知領域」 。這時候的宗教觀,已把上帝、佛陀等神聖的象徵拉進世人心中,個人的心是上帝、佛陀等神聖象徵的殿堂。
所以 , 宗教之所以一直存在是來自於對宇宙不同階段的認知 : 從對自然宇宙的茫然無知,到對有限環境及空間的已知,再到今天因「已知」而產生更多新的「未知」 ,我們依然因為對自然宇宙的未能完全認知,而使宗教依然存在著以及被更熱烈地渴望著。
但同時,這種情形的結果,也就造成了宗教的內容、精神、教義解釋和儀式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