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理論

Article Index

前言

面對一個不連續性、不穩地性、不確定性極高的急遽變遷社會,如果依然使用傳統的價值、觀念、思考方式或探究事理的態度與模式去解釋與解決日常所遭遇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將會產生更高的誤解、迷惑,甚至錯誤與失敗。例如對於脫離蘇聯後的東歐、快速成長的歐盟、英國的脫歐、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都已不是傳統思考與模型所能解釋的;對於整體社會例如以腦力為主且快速轉變的知識經濟產業、智能社會的形成、性別認知的改變、族群意識的興起等,這些議題的發展使得長久以來的認知、及探索的方法均面對了革命性的挑戰。傳統的價值與思考方式雖然有其實帶的價值,但在面對變遷中的新議題時顯然捉襟見肘,失靈了,研究結果不是無法呈現真實面貌,甚或是誤謬的,例如全球大文化環境下,各國文化正快速發展其特色;一個國家整體文化下,更多的在地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與經營;縱然在一個組織中,個體的創意、特質受到更高的重視與尊重,這些都源於次文化或個體的自覺與自主的抉擇權的崛起。這種自覺與自主的抉擇權長久以來受到漠視或扭曲,尤其是優勢文化對弱勢文化或主流文化對在地文化的宰制。無可否認,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文化快速擴張,以西方文化為核心的經濟及科技全球化挾著科技化與資本化的優勢罷淩了在地或弱勢文化,忽略了文化並存的可能,這種情形在經濟與社會的快速轉變下,更顯嚴重。於是,強調整合研究的未來研究突顯出對於未來議題研究的重視與急迫性。

傳統的未來研究,最常採用趨勢研究,例如成長曲線、趨勢曲線、或是透過統計尋找高峰值,以解釋事件的發生或現象發展的可能樣態。這種研究對於短期現象的觀察與探索或許有其貢獻,但對於浮現議題或長期研究將有其限制性,尤其議題的轉變與人的心智、需求、渴望和意圖或是在地性、族群或個人有關時,客觀的數據或許可以解釋某些普遍現象,但難以深入探討到轉變中的潛伏因素,進而造成研究結果的失敗。

未來學(Futures Studies,此一名詞無論中外文尚存在許多討論的觀點,此處暫以「未來學」來界定此領域)仍是一個年輕的知識領域,其發展植基在社會科學的認知與研究法,因此,在研究上也面對同樣的困惑,未來研究的專家也嘗試突破線性或慣性思考,發展其獨特的方法論及新的研究法。在此,探討未來研究上的幾個可能的難題,或許有助於未來研究發展上的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