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當人們不斷發展更強大功能的手機與雲端科技及追求網路化生活時, 可曾想像未來可能的智能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前言

  當人們不斷發展更強大功能的手機與雲端科技及追求網路化生活時, 可曾想像未來可能的智能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未來生活是否與現在不一樣?產業會產生什麼變化?工作場域會有什麼不一樣?會是現在生活方式的延續?還是更具智能型且更人性的生活方式?或是...?

  本章首先探討曾經為什麼普受期待的資訊社會出現失靈?什麼是「智能社會」(intelligent society)?智能社會的可能未來會是如何?


第一節  失靈的資訊經濟社會

  1950 年代中期電腦的出現,人類的力量強大到可以「變天」,例如改變了時間的距離,人類的日常生活、經濟及社會活動不再依循分春夏秋冬的天時運轉;也改變了空間距離,不僅不再受自然地理環境的阻隔,也不受限於工業文明的交通限制,可以透過網路與全球連結,更可實現星際旅行。網路世界宣告上帝創造的世界徹底地被改造,人類社會進入了天翻地覆的變遷階段。 這個社會徹底顛覆了工業社會的認知。普遍被稱之為「資訊社會」 的特色所體現的是重視腦力,以「知識」為生產力的「知識經濟」 型態,其技術一直受著電腦及與其相關的資訊科技因素的影響且越演越烈。

  資訊社會基本上與網路的發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知識的快速生產來自於網路資訊傳輸的速度提升與資訊的快速運用和廣泛的使用;相對地,網路的發達來自於相關網路知識的生產與相關科技的變革。 交互加成的結果促使知識經濟社會在短短半個世紀內顛覆了既有生產模式 ,也在廣泛的產業領域中產生相同顛覆性的變革,例如在經濟上,形成了反壟斷及多元化的市場;在組織中,改造了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型威權式決策方式 ; 勞工的生活及工作壓力由於對工作意涵的重新思考而獲得解脫 ;科技發明及應用獲得更廣泛的物質及社會條件的支持, 以及產業結構不再受制於機器科技而是取決於組織決策型態的改變、新技能的學習、工作習慣的改變、組織的變革等因素。

  過去半世紀,資訊經濟社會或許有一些經濟上的成就,例如:全球經濟一體化、網路資訊的快速流通、產品的研發與創新等;但是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至少表現在企業集團的擴大化、全球貧富差距的嚴重化是如此。

  為何資訊經濟社會未如預期朝往「更好的未來」(preferable futures)發展?失靈的原因是否如全球弔詭  (Naisbitt, 1994)所言,來自於解決問題的意願不足或是因為知識的有限性所致?考其原因 , 主要是由於資訊與資本結合所產生的「馬太效應」(Mathew Effect)(Merton, 1968)所致,所謂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極端化現象更嚴重,易言之,雖然產業科技的發展明顯成長,但是一些工業社會的問題並未獲得有效的解決,反而更加惡化。主要的原因包括:

  (一)資本擴大化:工業社會以來的自由資本的累積型態,到資訊社會不僅沒有改變,卻變本加厲。資本家挾著雄厚的資本,利用資訊的生產與知識創新,快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且更集中化 。 經濟的成長依然必須依賴資本家的貢獻。 經濟成長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層級指標 。 基於國家競爭力的發展, 資訊與資本累積的結合不僅未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受到鼓勵。在 「經濟發展的現實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 的弔詭中,鐘擺始終傾向經濟成長的一邊,因此,私有資本擴大化的現象更劇烈。

  (二)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加大:數位落差是指社會上因為年齡、性別、城鄉、種族等因素,在透過社會媒體及數位網路,利用資訊的差異(Riddlesden & Singleton,  2014)。資訊本身是中性的,但資訊的應用是可以創造利益的,所以資訊的取得、創造、利用及經由資訊所創造的產品,無論是具體的生產或無形的知識,均是有價格的。隨著利益的差異,價格是會變動的。越具有生產利益的資訊,價格就越高。於是 「資訊與資本結合」 創造出更明顯的財富的累積、更大的階級差距。資訊、知識的吸收與技術利用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差異性,其影響性越來越明顯,意味著數位落差更嚴重。

  (三)「階級複製」效應 : 階級複製的論述大多出現在教育機會的公平性上。資訊社會的教育機會取得 , 與教育環境的建構和數位科技的提供與使用具有緊密的關係。數位資訊的缺乏在教育機會取得的競爭中會是相對弱勢,因此,數位落差越嚴重,其獲得的教育資源將相對弱勢,教育成就也相對較低,導致未來就業機會的獲取與社會地位的提升也相對處於劣勢 , 淪為資訊經濟的 「魯蛇」 (looser) 。在強調自由競爭的社會中,由於馬太效應越趨明顯,因而形成「階級複製」的極端效果。雖然嘗試經由社會正義的公平原則,並且結合政府、企業、非營利團體和個人的合作,進行整合的解方革命(solution  revolution)(Eggers & Macmillan, 2013 ),然而這種趨勢並未因此獲得明顯成效。

  當資訊社會的失靈被關注到的同時,人類社會進化的腳步仍以更快步的腳步在進行 。未來,智能社會中是否可以改善此等失靈的問題?或是使得問題更惡化?


第二節  智能社會來臨

  本節嘗試闡述智能社會的意涵及特性。

一、智能社會的意涵

  資訊科技、網際網路(以下稱「互聯網」)、以及長久以來累積的大數據的共整合與其運用產生了無可限量的大智能,對於已知及未知的領域產生了創新知識,快速成功反應,進而發現問題,改善問題並創造新的未來情境的能力,此等共整合的結果被視為一種知能 (intelligent) 。 此等智能具有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模組化(modularization)以及具有重新配置能力(reconfigurability)等三個特性,智能的運用對於既有產品多樣化的處理不僅具有彈性,而且對於新產品更可擴大其規模並重新組合,俾獲得全球競爭的地位(Yin, Nee, Ong, Zhu, Gu, & Chen, 2015)。

  透過智能,可以解釋更多的事象,尤其透過更成熟、廣大、且周延的模式可以發現先驗的事物或可能的未來發展,例如經濟成長所導致的生態浩劫及環境破壞的可能程度 ;經濟與科技成長所導致的貧富差距乃至社會的疏離與衝突的問題;社會富裕化、數位落差等的追求可能產生的階級複制的問題等等。 除了對於發現及預想經驗所未知的領域之外,藉由互聯網及大數據可以產生更多的創新事物與獲得對於當前及預想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法。

  此等社會型態不僅更深化了資訊社會以來的一些特性 ,例如科技性、全球性,甚至更凸顯社會性與整合性。 此等以智能為核心的社會形態,科技的革命性突破為其關鍵因素。智能社會的產生無疑的來自於資訊科技的濫觴,1950 年代以來的電腦革命帶動了各種科技的快速變革,其中最重要的資訊革命與傳播革命對於人類社會智能的生產影響最為重大,尤其傳播革命中的網路革命更具推波助瀾的效果,傳播革命與網際網路的結合,強化了資訊獲取、傳播、利用、複製及生產的能力,因而促成了互聯網及大數據的加速形成。互聯網促使人們跨族群、跨區域、跨國家地緊密連結,全球性的地球村儼然形成,促使全人類的相互關懷成為可能,而且也導致全球資源的重分配;因為互聯網所推波助瀾形成的大數據更加速了全球資訊的整合利用並大大提高了智能的產出 ,不僅高度地滿足人類生活的慾望,例如生活的方便與品質的提高,並且也引發對於或嚴重化更多新的社會問題,例如全球環境破壞、資源爭奪、族群及文化衝突等的問題;透過智能,科技與社會人文整合成為可能,跨領域全面向關注人類的問題,例如人類與自然環境、 科技應用和經濟發展與氣候極化和生態浩劫 、 網路科技與人際疏離等。

  誠然,智能社會是互聯網及與大數據的結合以及因此所造成衍生性的智能所創造的新社會形態。其關鍵因素有三:

  (一)綿密的互聯網:資訊科技的發達與網際網路的連結,促成產業間、企業間、組織間、部門間、人際間的緊密連結,更構築起區域間、國家與國家間的全球連結。其結果不再是彼此間的緊密聯繫,而是資訊的快速流通,甚至擴展到資訊的整合應用與生產。這說明了,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無所不在,徹底建構起全新的社會生活方式。

  (二)龐大的大數據:大數據指的是超大數量的數據組合,其特色是數量、速度與多樣性。大數據的分析對於現有的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技術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其可以一方面藉由網絡、分配與雲端計算系統增加儲存與管理史無前例的大量資料、列表的效能及大量資源配置上的能耐提升,另方面可藉由對於企業重要性與相關性的分析形成新資料,並成為企業行動的新資產,大幅提高大數據的效益(Xhafa & Barolli, 2014)。

  由於互聯網的綿密與完美連結全球的次資料庫,使得龐大的資料規模可以透過彼此連結與相互運用而產生幾何級數增量的可運用的資訊。透過大數據的巨量資料分析,可以解讀和預測許多的潛在趨勢,提供潛在問題、趨勢、危險與機會的發現及可能的解方。大數據的應用無所不在,可以大自然及社會環境的分析與預測,小到生活細節的照顧。

  (三)整合的智能:互聯網與大數據的整合產出的結果就是智能。智能呈現在所有可見與不可見的發明與創造;可見的例如各種科技產品及產業的變革;不可見的如制度的創新及觀念的創新。可見與不可見的創新交互作用的結果,徹底改變我們的價值、行為與生活方式。

  智能社會的關鍵特徵在於互聯網與大數據的結合與運用以及因此所產生的智能。互聯網創造了名符其實的地球村,虛擬世界儼然形成。大數據讓離散的知識與次資料庫完密整合,促使創新的智能。於是,智能社會不是某一個組織、產業、國家的現象,而是具有全球性。個人的專業沒落,代之而起的是集體知能的創造;全球的即時互動無所不在,產業競爭更加劇烈,「贏者全拿」成為企業競爭的準則,因為全球智能所帶來的智能產業生產速率加劇,單一國家的力量變得渺小,國家因此引發的經濟、科技等的競爭力競逐成為各國政府所必須正視的迫切性議題,智能社會的建構成為國家發展的層級指標。

二、智能社會的特性

  智能社會是互聯網及與大數據的共整合所產生的智能的具體體現。從資訊科技的角度而言,或可視為資訊社會的深化與躍升;從生活層面而言,或可窺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與數據大數據的應用,過去 50 年來,儼然成為生活必需的一部份,且成為不可獲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從科技產品的研發到生活型態的改變;從生活資料的蒐集到創新資訊的生產,在在都正在改變了我們的思考與生活方式,例如權威的被拋棄,創新思考的被激勵,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管理模式、生產方式等的革命式變革等。這種天翻地覆的變遷創構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社會生活,或可稱之為「智能社會」。

  此等社會創構的主要因素,雖然不一定是現在的新發明,卻是人類社會的突變或躍升 。這種突變與躍升不只是讓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更使整體社會面向新的思考與抉擇。此等智能社會的創新關鍵特性,包括:

  一、 智能科技帶動全球天翻地覆的變遷: 智能科技人類社會變遷的重要表徵,一方面來自人類對生活價值與渴望的體現,另方面也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或是生產等的面向均面對因科技變革所導致的新挑戰與批判 。 這是一種既是相助相生也是相互毀滅共存的相互關係, 未來可能是一種躍升,也可能是一種崩壞;可能是生活的重塑,也可能是一種觀念的解構;當然也可能有其他型態的呈現。換句話說, 科技所帶來的人類變遷正深入影響人類社會的所有層面,任何一個因素的變遷,必然帶動其他因素的轉變,而且由量變進而演變成質變,由緩慢的改革進而演變成激烈的變革,所有的改變是整體、創新、前所未有的。

  二、全面性關注全球社會問題: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即時連結的全球社會;互聯網更深化了全面的「去化」(de-)的過程,也就是,產生去國家化、去區域化、去族群化、去組織化的效果。無論任何人都可超越地理的藩籬及時間的差距,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均可隨時取得所有的資訊,並且關注到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的任何事象。此正顯示,人們所關注的事象可以從宏觀的經濟衰退、環境保護、財富分配、權力分配、族群主義和資源爭奪戰爭等問題,到微觀的犯罪、毒品、婚姻、工作關係、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問題。無論任何問題均被置放在全球的視角關注與批判。

  三、整體且即時性的問題解方:大數據是人類長期以來知識的累積,當數據的「量」大到足以分析問題,「質」可以解決問題,此等大數據對於問題的發現、分析、解釋、與解決的作用將產生加成的作用;換句話說,當大量的有效數據經過萃取的過程並形成有機性的處理,其產生的創新的智能將超越了被分隔的離散數據可運用的極限。此意味著,透過大數據的運作,不僅對於已知的問題可以找出有意義的解釋和有效用的解方 ; 更重要地,對於未知的或隱藏的問題亦可經由大數據的運作被挖掘出來並產出創新的解方。無論對於已知問題的有效解方或是對於未知問題的創新解方均超越人們原先所可想像的範疇。 因此,在智能社會裡, 通過互聯網及與大數據的結合運用, 許多的龐大複雜問題可以整體性且即時的解決。

  四、 跨領域跨學科整合性解方的提供 :通過互聯網及與大數據的結合運用可以產生即時的智能,此等智能具有跨領域與跨學科性的問題發現與創造性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 智能社會改變了過去長久以來分科分系的專業性解決方式,而從整體關連性、系統性及互動性的觀點,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提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例如一項科技的發明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可能,在大數據的整合運作下,就有可能呈現潛在相關性問題的發掘 ,並且相對應地提供可抉擇思考與方案。因此,藉由互聯網的能力及大數據的智能的運用,將有效且整體性地關注全面性的問題 ,並提出可供抉擇的整合性思考與抉擇方案 。這種變革擴展了人類的智慧也同時顛覆了專業性思考的侷限。


第三節  智能社會的未來整合研究

  未來研究(futures  studies)強調科際整合的特性,認為問題的形成不是源於單一的因素,任何問題都有其多樣化的導因,問題本身有其複雜性與複合性,因此對於問題的探索,必須採取全面性及整合性的觀點。 Slaughter  (2008)所提出的「未來整合」(Futures  Integral)的概念,認為人類社會的探索可以分成個人與社會(集體) ,以及外在與內在等兩大構面四大因素。 因素的組合發展出不同的可能未來。以科技為主的外在因素的變化充滿複雜性與複合性, 導致高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與不連續性; 任何微小的變化均會造成社會的躍升或崩壞;內在因素包含著人類的思考、需求、價值、偏好與渴望,這些因素包括了與個人有關的特質,以及可能因為不同的性別、族群等因素有關的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更增加了變遷的複雜性與複合性。內外因素的複雜組合造成慣性兩難的現象,因為人類的知識與渴望和恐懼之間存在著不一致甚至矛盾或對立的現象。這種不一致性並不一定是對立或矛盾的,可能是一種與渴望不一樣的狀態,也存在著恐懼的可能,因此,或被稱之為弔詭。弔詭讓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存在著高度不連續性空間的現象成為常態。在連續性和不連續性未來共同組成的未來社會架構裡,未來是展望的(prospective)、發明的(inventive)、創造的(creative)、意願的(will)想像與意志的表現, 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多元、可抉擇、創造的可能未來(陳瑞貴、林志鴻,1999) 。如圖一所示,可能情節區域是人類知識推衍的未來,人類的價值、渴望所呈現的是渴望情節未來,由於知識所限或是解決問題意願的不足,同時存在著恐懼情節,知識與渴望和恐懼的不一致性,提供了人們創造與抉擇的多元可能未來。
  植基於未來研究的思考,本研究採取環境掃描法(Environmental Scanning)  (Stoffels, 1994) 、未來三角法 (Futures Triangle)  (Inayatullah,  2008) 、 象限法(Quadrants)  (Slaughter, 2008)以及情節描繪法(Scenarios)  (Stewart,  2008)等工具與方法,進行未來整合研究,嘗試描繪智能社會可能的未來發展。首先藉由環境掃描以 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等四個面向,透過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orld Future Society)所出版的未來學家(Futurist)雜誌的 2007 年至 2015年未來趨勢研究資料,萃取出與本主題相關的關鍵性趨勢。以彙整的資料嘗試透過未來三角及象限法進行資料的歸類與分析,最終以情節描繪的方法呈現不同可能未來的另類未來的可能情境,並提出渴望的未來。


第四節  智能社會的面向趨勢

  本節藉由 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等四個面向彙整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orld Future Society)所出版的未來學家(Futurist)雜誌的未來趨勢研究資料,並進行歸類與分析,嘗試發現四個面向在智能社會的特徵。

一、政治面向

  互聯網的意涵指的是全球關係的大連結,大數據指的是全球數據的大分析。所有國家均置放在一個全球大系統中, 關係緊密相連結且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族群、產業的數據均是可以被萃取、分析與整合運用。面對此一情境,各個國家的企業必然加速建構全球產業的策略經營,產業必然面對全球性的競爭,藉由包括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思維創新、營運創新等創造性的突破才足以面對未知的衝擊,創造新的市場,引領機先。

  相對於各國政府而言, 整體社會智能化將成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指標,經濟與智能的競爭力是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發展層級的基礎,因此,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創造有利智能化產業競爭的優質創新生態環境 ,包括有利於發展智能化產業投資的研究及基礎設施的環境,智能產業升級的策略及獎勵措施, 培育創新研發人才的教育環境 ,更高效能的國家創新治理體系。

  智能化產業環境的創建雖然有利於企業及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但卻可能因此面對國內貧富差距以及為了培育創新人才所產生的階級複製的社會對立與衝突,這將呈現在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與數位落差及階級複製的嚴重化 ,此將不利於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科技面向

  科技的創發與應用是智能的最重要的體現,主要呈現的未來面貌包括:

  (一)集體智慧:集體智慧是發展智能社會的關鍵指標。個人的經驗與專業將不足以應付集體智能的環境,個人權威被揚棄。也因為集體智慧創造的必要,未來更重視群體互動,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創造力與知識,以及對於差異性的尊重與包容和產業客制化等的能力。

  (二)智慧型機器人:奈米科技、材料科學、與基因科技共整合創造的智慧型機器人技術與應用是智能社會的具體呈現之一,智慧型機器人的人工神經系統、DNA 電腦、量子電腦都將陸續出現,超級電腦與人腦一樣快速。經過技術整合的智慧型機器人被應用到所有產業,無論勞務性的生產或服務性的管理均由智慧機器人提供 ,甚至可能取代醫生或輔助外科醫生進行手術 。生化機器人教師也將在未來半世紀中誕生。

  (三)生命科學改造生命:奈米生物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神經生物學與電子學的共整合可能擴大心智能量,虛擬不朽生命(如 lifelike digital people)誕生,經過設計的嬰孩將出世,合成血液解決鮮血短缺的問題,因為人工器官被廣泛使用,將會出現人工的自然人。

  (四)智能城市:建構完成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城市,形成完整且快速的光纖網路世界。每一個家庭、家庭與工作地點之間、銀行、郵局、交通系統、醫院及所有部門單位都透過智能的管理相互連結,呈現的是乾淨的市容,便捷的交通系統,城市內佈滿光纖植物花園(Doukas, Metsis, Becker, Le, Makedon, & Maglogiannis,  2011)。電話、電視、網路、及其它造型的人工智慧成為生活方式,包含著電腦零件的油漆塗料將問世,再也看不到帶著 notebook 滿街跑的人們;未來人們會是聽書和讀手機;人們穿的是健康特殊貼身內衣問世,可隨時掌握身體狀態;旅館房間會是互動的,像嵌入的智能管家即時預測房客的需要。

  (五)公務人員將被裁員:政府不再需要大量的公務人員,決策將越來越由「非人」的單位進行,遠端辦公成為事實。政府部門所要執行的不是規則化的公務,而是「客制化」的服務。市民不需要為了辦理一件規則性的公務特別撥出時間到公務部門,這些在個人的手機或網路設備都可完成,只有不在法規或既定流程內的事務才需要獲取「客制化」的協助。

  智能科技將不停歇地持續突破,而且互聯網與大數據將因為在受到政府包括教育、人才培訓、研發等各項激勵政策的支持及企業家的積極投資,智能的理想發展環境得以建構完成 。無論互聯網與大數據的使用或智能的創發,均需上述的政府、企業家、教育機構、研究機構等力量的共整合,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及企業的投資,前者為創發環境的塑建,後者為推定產業的根本。

三、經濟面向

  全球經濟將會更緊密結合,網路經濟更發達,知識經濟為產業發展的核心 ,企業將因為互聯網與大數據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除非做出革命性的變革,資源也必須進行全球的重配置,一種無人企業將會興起,企業經營將更靈活,表現在客制化的生產與服務, 組織成員的技能可能很快失效而導致失業,為了避免被產業淘汰,終生學習的智能社群成為必要,無論如何,工作壓力似乎只會越來越大,因為變遷的速度太快,競爭越來越激烈。

  (一)經濟一體化: 協同、共享 、共治資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的趨勢。勞動力、資本、及生產科技的全球性重分配、工作重新組合、全球策略聯盟與虛擬組織盛行。 在地產業面對跨國資本與新技術的衝擊 ,傳統行業面對生存威脅與轉型要求。

  (二)生態經濟被強調: 綠科技的投資增加, 綠色住宅建築將在 15 年內出現,水是珍貴的資源,與水資源相關的服務與科技將會是重要的投資產業。

  (三)網路經濟(Cybereconomy)仍是主流:開放企業(產品、資訊及服務提供者手中的權力轉移到接收者手中)快速成長,而且產品的價值由消費者決定,且會是彈性調整的。

  (四)創新知識經濟更重要:創新掛帥,創新與靈活是產業致勝的關鍵,資源隨產業環境隨時進行重分配,勞動市場的自由靈活化,R & D 在全球經濟角色更提高,新經濟需要大量智能技術勞工促使年輕人回到學校(終生學習) 。

  (五)無人企業的興起:互聯網改變了工作方式,線上勞動力快速增加;3-D 視訊會議,使得 anytime anywhere 的工作形態成為可能。公司與勞工的聯繫資訊化、虛擬化;工作更具靈活性,工作和玩樂界限不清;暫時性的靈活合作關係是更活絡。公司裡的員工寥寥可數,只有是一些正在處理緊急問題或必要的監控的人員留守,因為生產線由機器人代勞,研發人員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透過互聯網與公司聯繫。 因為工作形態的改變,長久被強調的企業信念、意識、價值、信念、勞資關係、工作倫理受到威脅,缺乏共同信念、互信和責任感;勞資的關係暫時性,老闆可能被 fired。

  (六)「個人化產品與服務」的客制化更深大:消費者可以利用生產者提供的網路資料加上自己的偏好設計出個人想要的商品,生產者藉以提供更人性畫的客制化服務,例如 Mazda 的「自行設計」(build-your-own)工具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其它配備決定車輛的裝飾;消費者的個資變成資料,企業將運用消費者個資及消費資料,透過分析,作為生產者的產品設計,生產與營銷的基礎資料。

  (七)智能社群興起:學習變成即時、隨時的事情;解決環境變遷問題的能力提升;更大自由和更多的創造力、活動能力得以提升。

  (八)工作壓力將可能倍增:因為終身雇用制的取消、工作責任制的強調、彈性勞動制度普遍、技術更新過快,導致勞工技能跟無不上變遷的速度;能力、工作、產業、就業、權益保障及生活水準都面臨威脅,導致工作壓力倍增加,精神疾病增加。

  在智能社會裡,人們可以獲得因智能所帶來的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絕大多數的企業似乎充滿著活力;但在高品質與活力的背後卻是面對著高度不確定的風險。 這些都植基在持續且快速的變革。面對這些變革,產業轉型、投資創新、及組織和成員的持續學習都是必要的,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四、社會面向

  (一)匿名及多重身分的生活世界︰網路社群 (online  communities)  是由其成員透過分享共同符號而創造或想像(imagined)  出來的,其成員是流動的 (fluid) 、想像性的  (imaginative) 、較易容納匿名人士 (tolerant of anonymity) 、較為接納模糊性 (ambiguity) 及多重身分 (multiple identities);由於其互動性能喚起人際交流的感覺,因此促成了「虛擬社群」  (virtual communities) 的出現。此等社群是全球化的,不受地理限制。這種新社群的形式和「真實性」(realities),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智能安全居家生活:未來家中的所有家電將具有高度的智能,家中的所有電器產品均與雲端系統連結,影音系統、網路系統、保全系統、花園灑水系統、照明系統、空調系統、…等均會經由整合的控制系統管理,並可進行遠端遙控。社區智能系統提供社區的全面保全管理,個人的通訊系統、居家的照顧與社區管理系統連結,提供更安全的居家環境,家中的成員亦可因此獲得完全的關照,包括家中的幼兒及老人的安全 (Forkan, Khalil,Tari, Foufou, & Bouras, 2015)。

  (三)孤獨的生活:未曾見面且虛擬的朋友將遠超過真實見面的朋友;因為「時空零差距」的生活形態以及以自主生活的世界形成, 「上八下五」的上班形態被揚棄,三兩好友聚餐不再;獨自旅行或在 free area (酒吧、賭場) 找到樂子是一種休閒形態;既自立耕生(self-reliance)且合作(cooperation)的新價值形成。

  (四)學教的翻轉:虛擬教育將促成學習方式改變。年輕人使用新科技學習如手機進行學習,隨處學習成為必然。透過智能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Harley, Bouchet , Hussain, Azevedo, & Calvo, 2015)及更進步的遠距教學平台, 未來的校園看不到趕著上課的學生,因為上課都是透過互聯網與大數據完成。由於多媒體與數位圖書蔚為主流,知識能量持續倍增,老師扮演輔佐的角色,不再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學習與教學將易位。但是,如果缺乏使用智能設備,將因不利於學習,導致新教育文盲增加。

  (五)毫無隱私權:隱私要求成為過去可能;竊聽者會使用高科技器材例如無線儀器侵犯隱私 , 每一句話與每一個動作都將被紀錄;身份竊盜和其它網路犯罪將更快速增加;包含各種個人資料的大數據可能被濫用與洩漏,甚至作為犯罪使用。

  智能世界給予了匿名、更自由、更自主且多重身份的生活方式。然而虛擬世界將徹底改造了傳統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雖然因為智能科技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例如網路購物、虛擬教學等,但隱私卻蕩然無存。


第五節  智慧社會的想像與另類未來

  經由以上的描述與分析,可以理析出智能社會的建構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基礎,兩者結合產出的智能為主要核心,智能的應用呈現在國家產業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水平的提升上。所以,基本上不脫離國家發展層級的追求與人民對於智能社會的接受度;前者取決於政府的對智能產業的支持力與企業的涉入經營程度;後者取有賴人民對於智能社會的對應程度與接受意願。換句話說,政府透過有助於智能社會建構與發展的政策,推進智能社會的發展,例如互聯網的建構,數據庫的建立,研發與投資的獎勵,人才的培育等;由於智能的落實需要企業投入研發乃至於生產,因此,政策的激勵與優惠條件以及企業的研發能力的提升與智能人力資源充足是企業涉入投資研發生產的重要關鍵,因此,就智能環境的建構而言,政府與企業的合作程度關係到智能社會環境建構進程有密切的關係。除了環境條件之外,人民對於智能科技的對應態度與接受意願是智能社會是否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面向,換句話說,縱然提供了智能社會優良的環境,但人民缺乏使用智能科技的能力,甚或拒絕使用此等科技,例如生活慣性改變的緩慢,懷古的生活抉擇,對於科技產品欠缺信任,都將推遲智能社會的發展。

  藉由未來三角法的分析,如圖二所示,可以探索出影響智能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在(present)的推力,舉其要者,包括:政府科技政策、智能產業的獎勵與優惠、產學研的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產業高度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的網路化、各領域的普遍使用互聯網作為互動的平台、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率和網路使用率相當普及;面向未來(future)的拉力有國家追求成為智能科技的全球領導者、企業扮演智能科技龍頭、及整合性智能生活的渴望;過去(past)的存在限制,影響未來發展的重力(weights)例如,政府官僚體系遲緩、政府獎勵偏重大企業、缺乏大數據庫且次數據庫未能整合、企業研發能力積極度不足、智能科技產業人才培育不足、企業待遇不足以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一般人只使用網路,不使用數據。
  以未來三角法的探討結果,嘗試進一步藉由象限法(Quadrants)進行類型分析,其主要面向,包括國家智能科技發展與資本家和企業集團在智能產業的投入、政府和產業的決策思考、人民對於智能科技的使用意願及信任感;因此獲得兩大面向,包括:政府與企業集團的結合涉入,以及民眾對智能的接受意願。最後使用情節描繪法(Scenarios)發展智能社會可能的另類未來。


圖三 智能社會另類想像

一、美麗世界,共創智能

  • 政府與企業積極結合涉入;人民對於智能的接受意願高。政府力倡智能社會 ,並由政府主導建立綿密的互聯網及連結絕大多數重要且有價值的次資料庫並建立功能完整的大數據庫,提供教育機構、研究機構、企業集團及個人可以快速且便利地使用這些資源。政府也給予研究機構、教育機構、企業集團大量且優渥的補助及獎勵,彼此也都密切合作發展智能科技。
  • 由於全球連結的互聯網和功能強大的大數據庫,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企業採取更多虛擬方式, 與全球各大型教育和研究機構及跨國大型企業連結 ,有系統地進行智能科技的研發與生產 , 並且透過雲端科技有效率且有效能地提供 24 小時全天候服務。
  • 無論公共交通工具或交通號誌,甚至行道樹全由電腦、光纖及互聯網所控制。智慧機器人的隨時服務,城市市容乾淨,交通順暢,上班族不再擠大眾交通工具。
  • 整個社會高度智能化 。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 。 因為智能化且工作採責任制,個人的工作習性不同,所以「上八下五」的上班規定已被揚棄,可以選擇在任何一個地方「上班」 ,效能掛帥!
  • 居家設備可以遠端遙控,客廳、臥房、家電設備隨主人的腦波做出及時適切的反應,家庭的裝潢也隨主人的需求變換色調。
  • 由於透過智能數據庫找到適切的合作伙伴,因此, 企業集團或個人均傾向短期性的合作策略。有能力的人被爭相邀聘,所得極高;缺乏智能化技能的人隨時可能失業。但智能學習可以隨時提供「魯蛇」 (looser)獲得新技能或提升既有的技能品質。仍有缺乏智能化技能的勞工,只能做非技術性、高風險性、或必須由人進行的工作,收入是微薄或相對極高的。
  • 社會欣欣向榮,但是智能科技不完全是全民的,因為需要付費且昂貴,需要有一定收入的人才有能力使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存在著越來越嚴重的馬太效應(Mathew Effect)的隱憂。

二、表面風光,資本當道

  (一) 政府決心發展智能科技,人民對於智能的接受意願高;但資本家或企業集團專注利益的獲取,無法與政府合作涉入。

  • 政府雖然力倡智能社會,積極建構智能社會的基礎設施,也給予企業優渥的研發補助及投資獎勵,但資本家和企業財團的予取予求,政府缺乏或無法有效的控制。
  • 資本家或企業集團不願與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合作研發 , 企業的生產因為缺乏扎實的創新研發基礎能力 ,專注於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的智能科技生產而且價格高昂,品質不穩定。
  • 雖然整個城市或居家似乎充斥著許多智能產品,但卻是離散、雜亂、缺乏整合性的,每個家庭都擁有許多獨立的遙控設備。
  • 資本家和企業集團視野短淺,漠視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只考慮近利,忽略環境議題與員工權益,持續採取「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政策,剝削員工的智能卻不支付較合理的待遇, 員工的付出與收入嚴重失,甚至需要二到三份兼職才足以過活自己。 縱然企圖通過技能學習改善窘境,也因為高昂的費用,望之卻步。於是,為了生活必須辛苦工作,但拒絕或缺乏意願全力創新,導致 R & D 的效能降低,似乎回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勞工及勞資對立的情景。
  • 雖然社會大眾樂於接受智能產品,但因為產品品質不穩定、價格高昂、缺乏整合的系統,除了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不虞消費,對普羅大眾而言,收入有限導致消費能力欠佳,所以智能市場有限,生產規模無法擴大。整體社會財富似乎增加了,但由於普羅大眾收入不足以支付昂貴的生活費用 ,最後,導致消費能力降低,企業的獲利也只能獲得有限的滿足。惡性循環的結果,社會智能化是表面風光,資本當道。

  (二)資本家或企業集團關注智能科技產業遠景的利益, 人民對於智能的接受意願高;但政府由於慣性思維採取保守的態度,所以不願積極投入智能社會基礎設施的建構。

  • 資本家與企業集團雖然企圖發展智能科技,但缺乏有利的環境條件;智能勞工不是失業就是被迫選擇傳統的工作;消費者縱然渴望擁有智能生活也不可得,或支付高額的費用僅獲得有限的滿足。
  • 社會積累著越來越多對政府、 資本家和企業集團的不滿,潛在著隨時爆發的社會衝突。

三、期待未來:相助相生

  • 政府與企業集團積極結合涉入;人民對於智能的接受意願保守。政府積極推動智能產業, 建構智能社會的基礎設施 ,也給予企業優渥的補助及獎勵。資本家和企業家重視企業倫理,照顧到員工的權益及給予應有的報酬、福利與教育,並克盡企業職責,重視社會責任,建立了和諧的主雇關係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但增加了生產成本。這些增加的成本導致初期的智能技術發展的壓力,但卻因為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重視獲得社會好評,其產品更因此獲得喜愛。
  • 資本家和企業集團也與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合作, 並支助人才培育和研發計畫 ,始終維持著企業創新能力及生產的豐沛人力資源和高品質的研發成果。由於密切的產學研三角合作關係,使得智能化的技術明顯提升。
  • 因為成功的智能化產品的應用,智能城市獲得明顯的進展,智能科技被運用在整體交通設施與運輸管理、市容管理、及市政管理,整個城市顯得井然有序;居家生活中必要的設備是受到電腦控制,且能經由手機和家裡的智能系統聯繫進行遙控。
  • 企業的管理與生產透過遙控方式成為遠端辦公及無人工廠,產品與服務因智能化而獲得保障。
  • 然而,由於智能科技進步太快,仍有許多人民對於智能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因為保守慣性,寧可選擇傳統的生活方式 ;也或許因為對智能科技的安全性、以及擔心隱私權受到破壞,導致信任度不足;對於遠距的學習也仍習慣於傳統的實體課程。這些出現了高智能環境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弔詭現象 。幸好,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關係良好,因此,政府對民眾透過各種管道,尤其網路及傳媒,進行一系列的智能教育工程 ;教育機構也更快速進行更多元的 MOOC「翻轉教室」課程,企圖塑造年輕人成為「智能人」,進而可擴展到整個社會;企業集團也經由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過程進行消費者教育,建立消費者對智能產品與服務的信任感。

四、返古的惆悵:反璞歸真

  • 政府雖有意願發展智能社會,但政策嚴苛;資本家和企業集團拒絕接受嚴苛的投資環境;政府與企業雖有意願但卻缺乏積極謀和的作為,導致政府與企業集團合作的意願低落;人民對於智能的接受意願保守。
  • 雖然政府企圖積極推動智能產業,並給予企業適當的補助及獎勵,但政府嚴苛要求企業必須遵守勞工保護規範及克盡社會責任。許多資本家和企業集團拒絕增加成本,降低利潤,因此,使盡各種方法,極力規避或抗拒政府的要求 ,其結果導致企業集團無法獲得可用於發展的智能環境條件與足夠的研發成果與資金,於是政府與企業集團處在對立的狀態。
  • 基於照顧廣大勞工及維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政府不肯讓步;勞工也因此走上街頭抗議資本家和企業集團的剝削與罔顧勞工權益 。資本家和企業集團最後選擇「出走」,尋求低度開發國家進行投資,因此智能發展停滯,智能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倒退;相對地 ,低度開發國家因為企業集團的移入,勞工受到剝削,資源被濫用,環境遭到破壞。
  • 對於已開始進行智能化生產與服務的社會而言, 雖然社會的公平正義獲得護衛與伸張,但投資減少,經濟成長遲緩,勞工失業,社會福利的財政負擔加重,尤其消費者對於不完美的智能化設備嚴重缺乏信任感。因此,除了使用有限的科技產品以外,社會出現了「反璞歸真」的「返古惆悵」的情懷,進行「回到過去的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的社會反省、思考與內在對話,重新探討過去積極發展科技社會的價值。這時,智能科技發展停滯,大都回到傳統的工業生產,甚至回到選擇農村生活的深度反省。雖然社會的發展未如預期進入美麗世界的智能社會,但卻提供整體社會包括政府與人民,重新思考應有的智能社會發展方向及策略 。 為下一個新智能社會的再出發預作準備。

第六節  結論:「整體社會學習,共創智能樂趣」的遠景

  「美麗」的智能社會背後,可能存在著更多非科技性質的問題,例如政府的政策,資本家及企業家對於智能社會的思考,尤其資本利得與企業倫理的抉擇。對人民而言,智能社會雖提升了生活品質,但並非十全十美的,例如教育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不確定性工作環境、智慧型犯罪、隱私破壞等諸多問題。

  或許,可以想像一個渴望的情節,未來的智能社會是一個充滿積極、活力、學習、成長的社會 , 由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科技機構、教育機構、非營利機構、及社會大眾共同學習所發展出來的智能社會,而不是充滿智能科技的社會,那會是一個「整體社會學習,共創智能樂趣」的遠景。

  未來學提供的是多元未來思考的研究,未來尚未發生,但未來卻是存在現在。面對正在積極發展的智能社會,或許現在就要思考「我們所要的智能社會是什麼?」 並做出抉擇,不只是智能產品的使用,還要有更高層次的人性及與自然合一的思考!

討論問題

1.  智能社會真如許多論者所描繪的,是一個亮麗的前景嗎?

2.  面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大趨勢,台灣的智能社會是什麼樣子?

3.  無論面對哪一種智能社會,人們需要預先做好哪些準備?

參考書目

陳瑞貴、林志鴻(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

Doukas, C., Metsis, V.,  Becker, V., Le, E., Makedon, F., & Maglogiannis, I. (2011).

Digital cities of the future: Extending @home assistive technologies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disabled.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8, 176–190.

Eggers, P. & Macmillan, W. D. (2013). The solution revolution: Teaming up to solve

society’s toughest problems. Toronto: Deloitte Global Service Limited.

Harley, J. M., Bouchet, F., Hussain, M. S., Azevedo, R., & Calvo, R.(2015). A multi-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emotions during complex learning with an intelligent

multi-agent system.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8, 615–625.

Merton, R. K. (1968).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59 (3810), 56–63.

Naisbitt, J. (1994). Global Paradox. New York : W. Morrow.

Forkan, A. R. M., Khalil, I., Tari, Z., Foufou, S., & Bouras, A. (2015). A context-

aware approach for long-term behavioural change detection and abnormality

prediction in ambient assisted living, Pattern Recognition 48, 628–641.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 – 21.

Riddlesden, D. & Singleton, A. D. (2014). Broadband speed equity: A new digital

divide? Applied Geography 52, 25-33.

Slaughter, R. A. (2008). What difference does ‘integral’ make? Futures 40,120–137.

Stewart, C. C. (2008).  Integral scenarios: Reframing theory, building from practice.

Futures 40, 160–172.

16

Stoffels, J.D. (1994).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vironmental Scanning. Milwaukee: Pergamon.

Xhafa, F. & Barolli, F. (2014). Semantics, intelligent processing and services for big

data.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37, 201–202.

Yin, Y. H., Nee, A. Y. C., Ong, S.K., Zhu, J. Y., Gu, P.H., & Chen, L. J. ( 2015, In Press).

Automating design with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integration.CIRP Annal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智能社會
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的共整合與其運用產生了無可限量的智能,對於已知及未知的領域產生了創新知識,快速成功反應,進而發現問題,改善問題並創造新的未來情境的能力。 此等 智能化具有智能化 (intelligentization) ,模組化(modularization)以及具有重新配置能力(reconfigurability)等三個特性,智能的運用對於既有產品多樣化的處理不僅具有彈性,而且對於新產品更可擴大其規模並重新組合,俾獲得全球競爭的地位。智能社會是互聯網及與大數據的結合以及因此所造成衍生性的智能所創造的新社會形態。

大數據
大數據指的是超大數量的數據組合,其特色是數量、速度與多樣性。大數據的分析對於現有的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技術帶來相當大的挑戰,其可以一方面藉由網絡、分配與雲端計算系統增加儲存與管理史無前例的大量資料、列表的效能及大量資源配置上的能耐提升,另方面可藉由對於企業重要性與相關性的分析形成新資料,並成為企業行動的新資產,大幅提高大數據的效益。

互聯網
資訊科技的發達與網際網路的連結,促成產業間、企業間、組織間、部門間、人際間的緊密連結,更構築起區域間、國家與國家間的全球連結。其結果不再是彼此間的緊密聯繫,而是資訊的快速流通,甚至擴展到資訊的整合應用與生產。這說明了,互聯網廣泛應用無所不在,徹底建構起全新的社會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