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第四節  智能社會的面向趨勢

  本節藉由 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等四個面向彙整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orld Future Society)所出版的未來學家(Futurist)雜誌的未來趨勢研究資料,並進行歸類與分析,嘗試發現四個面向在智能社會的特徵。

一、政治面向

  互聯網的意涵指的是全球關係的大連結,大數據指的是全球數據的大分析。所有國家均置放在一個全球大系統中, 關係緊密相連結且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族群、產業的數據均是可以被萃取、分析與整合運用。面對此一情境,各個國家的企業必然加速建構全球產業的策略經營,產業必然面對全球性的競爭,藉由包括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科技創新、思維創新、營運創新等創造性的突破才足以面對未知的衝擊,創造新的市場,引領機先。

  相對於各國政府而言, 整體社會智能化將成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指標,經濟與智能的競爭力是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發展層級的基礎,因此,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創造有利智能化產業競爭的優質創新生態環境 ,包括有利於發展智能化產業投資的研究及基礎設施的環境,智能產業升級的策略及獎勵措施, 培育創新研發人才的教育環境 ,更高效能的國家創新治理體系。

  智能化產業環境的創建雖然有利於企業及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但卻可能因此面對國內貧富差距以及為了培育創新人才所產生的階級複製的社會對立與衝突,這將呈現在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與數位落差及階級複製的嚴重化 ,此將不利於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科技面向

  科技的創發與應用是智能的最重要的體現,主要呈現的未來面貌包括:

  (一)集體智慧:集體智慧是發展智能社會的關鍵指標。個人的經驗與專業將不足以應付集體智能的環境,個人權威被揚棄。也因為集體智慧創造的必要,未來更重視群體互動,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創造力與知識,以及對於差異性的尊重與包容和產業客制化等的能力。

  (二)智慧型機器人:奈米科技、材料科學、與基因科技共整合創造的智慧型機器人技術與應用是智能社會的具體呈現之一,智慧型機器人的人工神經系統、DNA 電腦、量子電腦都將陸續出現,超級電腦與人腦一樣快速。經過技術整合的智慧型機器人被應用到所有產業,無論勞務性的生產或服務性的管理均由智慧機器人提供 ,甚至可能取代醫生或輔助外科醫生進行手術 。生化機器人教師也將在未來半世紀中誕生。

  (三)生命科學改造生命:奈米生物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神經生物學與電子學的共整合可能擴大心智能量,虛擬不朽生命(如 lifelike digital people)誕生,經過設計的嬰孩將出世,合成血液解決鮮血短缺的問題,因為人工器官被廣泛使用,將會出現人工的自然人。

  (四)智能城市:建構完成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城市,形成完整且快速的光纖網路世界。每一個家庭、家庭與工作地點之間、銀行、郵局、交通系統、醫院及所有部門單位都透過智能的管理相互連結,呈現的是乾淨的市容,便捷的交通系統,城市內佈滿光纖植物花園(Doukas, Metsis, Becker, Le, Makedon, & Maglogiannis,  2011)。電話、電視、網路、及其它造型的人工智慧成為生活方式,包含著電腦零件的油漆塗料將問世,再也看不到帶著 notebook 滿街跑的人們;未來人們會是聽書和讀手機;人們穿的是健康特殊貼身內衣問世,可隨時掌握身體狀態;旅館房間會是互動的,像嵌入的智能管家即時預測房客的需要。

  (五)公務人員將被裁員:政府不再需要大量的公務人員,決策將越來越由「非人」的單位進行,遠端辦公成為事實。政府部門所要執行的不是規則化的公務,而是「客制化」的服務。市民不需要為了辦理一件規則性的公務特別撥出時間到公務部門,這些在個人的手機或網路設備都可完成,只有不在法規或既定流程內的事務才需要獲取「客制化」的協助。

  智能科技將不停歇地持續突破,而且互聯網與大數據將因為在受到政府包括教育、人才培訓、研發等各項激勵政策的支持及企業家的積極投資,智能的理想發展環境得以建構完成 。無論互聯網與大數據的使用或智能的創發,均需上述的政府、企業家、教育機構、研究機構等力量的共整合,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及企業的投資,前者為創發環境的塑建,後者為推定產業的根本。

三、經濟面向

  全球經濟將會更緊密結合,網路經濟更發達,知識經濟為產業發展的核心 ,企業將因為互聯網與大數據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除非做出革命性的變革,資源也必須進行全球的重配置,一種無人企業將會興起,企業經營將更靈活,表現在客制化的生產與服務, 組織成員的技能可能很快失效而導致失業,為了避免被產業淘汰,終生學習的智能社群成為必要,無論如何,工作壓力似乎只會越來越大,因為變遷的速度太快,競爭越來越激烈。

  (一)經濟一體化: 協同、共享 、共治資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的趨勢。勞動力、資本、及生產科技的全球性重分配、工作重新組合、全球策略聯盟與虛擬組織盛行。 在地產業面對跨國資本與新技術的衝擊 ,傳統行業面對生存威脅與轉型要求。

  (二)生態經濟被強調: 綠科技的投資增加, 綠色住宅建築將在 15 年內出現,水是珍貴的資源,與水資源相關的服務與科技將會是重要的投資產業。

  (三)網路經濟(Cybereconomy)仍是主流:開放企業(產品、資訊及服務提供者手中的權力轉移到接收者手中)快速成長,而且產品的價值由消費者決定,且會是彈性調整的。

  (四)創新知識經濟更重要:創新掛帥,創新與靈活是產業致勝的關鍵,資源隨產業環境隨時進行重分配,勞動市場的自由靈活化,R & D 在全球經濟角色更提高,新經濟需要大量智能技術勞工促使年輕人回到學校(終生學習) 。

  (五)無人企業的興起:互聯網改變了工作方式,線上勞動力快速增加;3-D 視訊會議,使得 anytime anywhere 的工作形態成為可能。公司與勞工的聯繫資訊化、虛擬化;工作更具靈活性,工作和玩樂界限不清;暫時性的靈活合作關係是更活絡。公司裡的員工寥寥可數,只有是一些正在處理緊急問題或必要的監控的人員留守,因為生產線由機器人代勞,研發人員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透過互聯網與公司聯繫。 因為工作形態的改變,長久被強調的企業信念、意識、價值、信念、勞資關係、工作倫理受到威脅,缺乏共同信念、互信和責任感;勞資的關係暫時性,老闆可能被 fired。

  (六)「個人化產品與服務」的客制化更深大:消費者可以利用生產者提供的網路資料加上自己的偏好設計出個人想要的商品,生產者藉以提供更人性畫的客制化服務,例如 Mazda 的「自行設計」(build-your-own)工具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其它配備決定車輛的裝飾;消費者的個資變成資料,企業將運用消費者個資及消費資料,透過分析,作為生產者的產品設計,生產與營銷的基礎資料。

  (七)智能社群興起:學習變成即時、隨時的事情;解決環境變遷問題的能力提升;更大自由和更多的創造力、活動能力得以提升。

  (八)工作壓力將可能倍增:因為終身雇用制的取消、工作責任制的強調、彈性勞動制度普遍、技術更新過快,導致勞工技能跟無不上變遷的速度;能力、工作、產業、就業、權益保障及生活水準都面臨威脅,導致工作壓力倍增加,精神疾病增加。

  在智能社會裡,人們可以獲得因智能所帶來的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絕大多數的企業似乎充滿著活力;但在高品質與活力的背後卻是面對著高度不確定的風險。 這些都植基在持續且快速的變革。面對這些變革,產業轉型、投資創新、及組織和成員的持續學習都是必要的,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四、社會面向

  (一)匿名及多重身分的生活世界︰網路社群 (online  communities)  是由其成員透過分享共同符號而創造或想像(imagined)  出來的,其成員是流動的 (fluid) 、想像性的  (imaginative) 、較易容納匿名人士 (tolerant of anonymity) 、較為接納模糊性 (ambiguity) 及多重身分 (multiple identities);由於其互動性能喚起人際交流的感覺,因此促成了「虛擬社群」  (virtual communities) 的出現。此等社群是全球化的,不受地理限制。這種新社群的形式和「真實性」(realities),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智能安全居家生活:未來家中的所有家電將具有高度的智能,家中的所有電器產品均與雲端系統連結,影音系統、網路系統、保全系統、花園灑水系統、照明系統、空調系統、…等均會經由整合的控制系統管理,並可進行遠端遙控。社區智能系統提供社區的全面保全管理,個人的通訊系統、居家的照顧與社區管理系統連結,提供更安全的居家環境,家中的成員亦可因此獲得完全的關照,包括家中的幼兒及老人的安全 (Forkan, Khalil,Tari, Foufou, & Bouras, 2015)。

  (三)孤獨的生活:未曾見面且虛擬的朋友將遠超過真實見面的朋友;因為「時空零差距」的生活形態以及以自主生活的世界形成, 「上八下五」的上班形態被揚棄,三兩好友聚餐不再;獨自旅行或在 free area (酒吧、賭場) 找到樂子是一種休閒形態;既自立耕生(self-reliance)且合作(cooperation)的新價值形成。

  (四)學教的翻轉:虛擬教育將促成學習方式改變。年輕人使用新科技學習如手機進行學習,隨處學習成為必然。透過智能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Harley, Bouchet , Hussain, Azevedo, & Calvo, 2015)及更進步的遠距教學平台, 未來的校園看不到趕著上課的學生,因為上課都是透過互聯網與大數據完成。由於多媒體與數位圖書蔚為主流,知識能量持續倍增,老師扮演輔佐的角色,不再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學習與教學將易位。但是,如果缺乏使用智能設備,將因不利於學習,導致新教育文盲增加。

  (五)毫無隱私權:隱私要求成為過去可能;竊聽者會使用高科技器材例如無線儀器侵犯隱私 , 每一句話與每一個動作都將被紀錄;身份竊盜和其它網路犯罪將更快速增加;包含各種個人資料的大數據可能被濫用與洩漏,甚至作為犯罪使用。

  智能世界給予了匿名、更自由、更自主且多重身份的生活方式。然而虛擬世界將徹底改造了傳統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雖然因為智能科技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例如網路購物、虛擬教學等,但隱私卻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