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Article Index

第一節  失靈的資訊經濟社會

  1950 年代中期電腦的出現,人類的力量強大到可以「變天」,例如改變了時間的距離,人類的日常生活、經濟及社會活動不再依循分春夏秋冬的天時運轉;也改變了空間距離,不僅不再受自然地理環境的阻隔,也不受限於工業文明的交通限制,可以透過網路與全球連結,更可實現星際旅行。網路世界宣告上帝創造的世界徹底地被改造,人類社會進入了天翻地覆的變遷階段。 這個社會徹底顛覆了工業社會的認知。普遍被稱之為「資訊社會」 的特色所體現的是重視腦力,以「知識」為生產力的「知識經濟」 型態,其技術一直受著電腦及與其相關的資訊科技因素的影響且越演越烈。

  資訊社會基本上與網路的發達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知識的快速生產來自於網路資訊傳輸的速度提升與資訊的快速運用和廣泛的使用;相對地,網路的發達來自於相關網路知識的生產與相關科技的變革。 交互加成的結果促使知識經濟社會在短短半個世紀內顛覆了既有生產模式 ,也在廣泛的產業領域中產生相同顛覆性的變革,例如在經濟上,形成了反壟斷及多元化的市場;在組織中,改造了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型威權式決策方式 ; 勞工的生活及工作壓力由於對工作意涵的重新思考而獲得解脫 ;科技發明及應用獲得更廣泛的物質及社會條件的支持, 以及產業結構不再受制於機器科技而是取決於組織決策型態的改變、新技能的學習、工作習慣的改變、組織的變革等因素。

  過去半世紀,資訊經濟社會或許有一些經濟上的成就,例如:全球經濟一體化、網路資訊的快速流通、產品的研發與創新等;但是並不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至少表現在企業集團的擴大化、全球貧富差距的嚴重化是如此。

  為何資訊經濟社會未如預期朝往「更好的未來」(preferable futures)發展?失靈的原因是否如全球弔詭  (Naisbitt, 1994)所言,來自於解決問題的意願不足或是因為知識的有限性所致?考其原因 , 主要是由於資訊與資本結合所產生的「馬太效應」(Mathew Effect)(Merton, 1968)所致,所謂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極端化現象更嚴重,易言之,雖然產業科技的發展明顯成長,但是一些工業社會的問題並未獲得有效的解決,反而更加惡化。主要的原因包括:

  (一)資本擴大化:工業社會以來的自由資本的累積型態,到資訊社會不僅沒有改變,卻變本加厲。資本家挾著雄厚的資本,利用資訊的生產與知識創新,快速創造出更多的資本且更集中化 。 經濟的成長依然必須依賴資本家的貢獻。 經濟成長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層級指標 。 基於國家競爭力的發展, 資訊與資本累積的結合不僅未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受到鼓勵。在 「經濟發展的現實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 的弔詭中,鐘擺始終傾向經濟成長的一邊,因此,私有資本擴大化的現象更劇烈。

  (二)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加大:數位落差是指社會上因為年齡、性別、城鄉、種族等因素,在透過社會媒體及數位網路,利用資訊的差異(Riddlesden & Singleton,  2014)。資訊本身是中性的,但資訊的應用是可以創造利益的,所以資訊的取得、創造、利用及經由資訊所創造的產品,無論是具體的生產或無形的知識,均是有價格的。隨著利益的差異,價格是會變動的。越具有生產利益的資訊,價格就越高。於是 「資訊與資本結合」 創造出更明顯的財富的累積、更大的階級差距。資訊、知識的吸收與技術利用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差異性,其影響性越來越明顯,意味著數位落差更嚴重。

  (三)「階級複製」效應 : 階級複製的論述大多出現在教育機會的公平性上。資訊社會的教育機會取得 , 與教育環境的建構和數位科技的提供與使用具有緊密的關係。數位資訊的缺乏在教育機會取得的競爭中會是相對弱勢,因此,數位落差越嚴重,其獲得的教育資源將相對弱勢,教育成就也相對較低,導致未來就業機會的獲取與社會地位的提升也相對處於劣勢 , 淪為資訊經濟的 「魯蛇」 (looser) 。在強調自由競爭的社會中,由於馬太效應越趨明顯,因而形成「階級複製」的極端效果。雖然嘗試經由社會正義的公平原則,並且結合政府、企業、非營利團體和個人的合作,進行整合的解方革命(solution  revolution)(Eggers & Macmillan, 2013 ),然而這種趨勢並未因此獲得明顯成效。

  當資訊社會的失靈被關注到的同時,人類社會進化的腳步仍以更快步的腳步在進行 。未來,智能社會中是否可以改善此等失靈的問題?或是使得問題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