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理論

Article Index

第四節  台灣現代化成功的因素

  台灣現代化的過程本質上是政策的主導,但內、外在環境的改變和社會需求的要求亦影響現代化的發展,基本上台灣的現代化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從階段性開始,逐步全面性,且促使全民參與,共同努力的。成功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如后:

一、  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階段性計畫

  現代化過程的一個明顯特徵是階段性計畫經濟的成功,由農業、輕工業、重工業而為資訊工業,全程以經濟發展貫穿。及至 1970 年代以後,才開始社會及文化建設,但與此相關的建設是緩慢的、局部的、零碎的。值得注意的是 , 雖以經濟發展為主體,但在不同階段的計畫中均隱含著為下一階發展的準備 。 所以,台灣先採取了工業化及經濟富裕化而後為全面現代化的發展方式。

二、  穩定的政治環境

  中國企圖現代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已超過一個半世紀,無法彰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政治的不穩定。台灣過去卅餘年的政治情況由於主、客觀環境的影響並未建立歐美式的政治型態,但台灣在 1949 年以後的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政治環境卻提供系列經建計畫和重大政策推展和執行上的有利空間和環境條件。易言之,政策主導性在此一時期內相當明確。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條件竟促成了工業化與經濟發展,進而導引出現代化的發展。此一碩果提供台灣在近十年來一個試煉民主改革的良機。

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準的提高

  台灣基礎教育(六年國教及九年國教)的成功﹐快速降低文盲率,使政策推行的阻礙相對減低。教育水準的提高使技術的進步及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成為可能。台灣原已擁有豐沛的勞動人口,但在工業及追求經濟成長上除資本累積外,技術和人力資源均為重要因素。因此普及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擴張在提升勞動生產力和新進就業人口素質上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公平的社會機會

  台灣工業化過程中仍兼顧社會的公平分配並企圖縮短貧富間的差距,減少因經濟因素所可能產生的社會衝突。同時也嘗試建構一個快速流動的開放社會。事實上在所有經濟、產業、社會、教育、文化部門內所提供的機會基本上是均等的,亦即提供一個可進行社會流動 , 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開放性社會體系。在現代化社會中,向上的社會流動是被讚許且被鼓勵的,也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方式。提升生產能力、累積財富與追求經濟成長在台灣形成社會共識,成功地提供維持和諧社會的基因,因此給予台灣在現代化政策執行上有利的因素之一。

五、勤儉刻苦的生活型態

  追求經濟成長和改善生活條件一直是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人努力的目標。這一群在文化背景上承繼傳統歷史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民在接受西方物質文明的同時,其行為模式本質上仍不出中國儒學文化的基本架構,例如對於仁愛倫理體系的遵循。遺憾的是過去卅餘年間並未將此一特質加以時代化,融入制度化的模式中。由於接受傳統文化的行為本質,因此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實質貢獻除表現在政策施行的順利外,資本的累積、自我突破的要求和追求長程人生目標的努力均展現在就業人口的行為和佔有台灣企業 95%的中小企業上。其經營態度和從業表現提供了台灣穩定的經濟成長。儉樸的個性表現在佔有國民生產毛額 24.6%至 30%的儲蓄率和保持全球前三位的龐大外匯存底上,提供台灣未來發展上的有利條件。

六、穩健的社會精英

  台灣的現代化基本上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推展過程。現代化的進行由政治精英和知識份子倡導而推及全民。台灣全系列經建計畫的形成充分表現決策階層的主導意志。所以,從農業到工業,從經濟建設到社會文化建設的比重,從內部經濟環境的建設到外貿政策的導向,尤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基礎建設和社會安全建設(10 大建設及 12 項建設)均在決策階層的主導下形成。因而使台灣現代化能在內環境成長外,對外環境衝擊預作準備或一致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