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壹、前言

  從人類發展史整體來看,經歷數千年的演變,人類才進入農業時代。自從瓦特發明蒸氣機、亞當斯密(Adam Smith)發表國富論及美國獨立運動成功,使人類邁向另一種新的生活領域,包括依賴機械力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代議政治為主的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這是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的事。依據一些未來學家的看法,1950 年代中期電腦發明使人類更進入一個變遷加遽的時代。更有未來學家同意 1970 或 1980 年代開始,人類更進入前所未有的「根本變遷」(radical change)期,甚至認為那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遷」(convulsive change)時代,也就是 A. Toffler 所指稱的「未來的震撼(Future Shock) 」 。

  因此,「變」一直是構成人類進化的主體,從結構功能論而言,社會的任一部門變遷必然導致其他部門的調整而使整體社會趨於另一階段的整合,從衝突導向論而言,任何部門的不適應性必然會因逢衝擊而重新調整。所以,宗教自無法自絕於整體人類社會進化之外。在農業社會中,宗教宇宙觀的特點是永恆自然宇宙的現象。生活步調則在設法與大自然的節奏相協調。至於所用的象徵方法和宗教儀式都在表達人們自覺到分享生命的永恆奧跡,從屬於自然,而且需要與宇宙合一。在有神的世界中,依照神的指示進入了一元自然與宇宙的合一中,人們必須依循神所啟示的旨意,亦即神的律法與規律。其象徵表達的方式則含有崇拜、讚美、感恩、祈求和懺悔的意義。

  工業社會時期中,宇宙觀則轉移到人與勞動者合一的世界。人們在物質世界中,內心身處以及社會層面上,發現了以前不知道的幅度。人們精確的生產越來越多精緻的產品,以前教徒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現今卻在這「俗世」,與各種思想接觸,受到很大的挑戰。傳統上的象徵表達方式和宗教儀式必須重加解釋,因為有些人認為「神已經死了」,他們在人手創造的工程中,不容易找到神,宗教起了劇烈的變化。

  第三波的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中,電腦、通訊所構成的知性工業(Industry of Knowledge)的急速成長及知識的快速傳播與交互激盪,加快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使這時代的人們產生新的「未知的領域」,促使宗教宇宙觀進到人與有機宇宙的關係。宗教生活更富彈性、更開放、更容易交通。所有宗教(如果要生存下來)將面臨急遽變遷的社會挑戰,必須加強內在的活力。由於實際的需要,各種宗教為了相輔相成,也為了能作更佳的服務,應該更深入彼此溝通來繼續創新。最後宗教將領悟到人類基本團體的需要與個人神聖的價值。 

  從宗教發展的軌跡來看,宗教本身亦是從「出世」的觀念依循整體社會的變遷,逐漸自我調整而為入世,進而與人結合,雖人傳統宗教仍企盼維持其指導或啟示的基本功能。

  台灣的宗教基本上由於人口遷移與歷史的傳承在台灣光復之初仍延續中國的傳統。無可否認的,過去五十年的台灣從一個緩慢變遷的社會在不到半世紀的時間裡就已經進入了加速變遷期。尤其過去一 、二十年正是台灣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遭逢重大震撼的時期。這些震撼不僅改變了人們太多的生活習慣和觀念,而且迫使他們正急迫的企圖理析出一套因應下一個世紀可能帶來的更激烈的改變,這些包括:人際互動關係、社會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從重新適應以即予世界體系的結合等等。如果仔細探索台灣過去一 、 二十年的快速改變,可以發現到劇變的原因是在這個社會中同時出現科技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傳播革命(media revolutionary)及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ary)。這種衝擊是全面的、整體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傳播革命為此一震撼衝擊的主體。開始之初是來自於科技革命,包括電腦與傳播科技的問世與革新。但其後傳播媒體的大量化、多樣化、廉價化、多功能化,即其與其他科技的結合使功能加速擴張,迅速引想到知識的生產、科技的革新、生活行為、觀念及價值的改變。所以不能不認為傳播革命加速了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的腳步。

  本文嘗試以歷史法、現象分析法及內容分析法解釋遽變中的台灣的宗教行為,並嘗試從未來研究的基調探討台灣宗教產業行為的可能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