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未來

文章索引

參、新興宗教的需求特徵

  傳統宗教所堅持(註三)包括:解除心靈的徬徨、填補內心的空虛、排除精神的苦悶、肯定自我價值,確立永生信念等具有關切性、造就性、引導性、啟發性的基本功能面對社會環境條件的改變幾乎受到嚴厲的挑戰。甚至在一些世俗解決心理壓力的途徑如尋求生理官能的刺激、僥倖投機心理、逃避現實等的壓迫下,以心靈滿足、內心的平衡與和諧、信心的莫大能力產生、捨已犧牲的愛、永生的期盼為中心的傳統宗教精神也受到質疑。

  基本上,新興宗教的時代需求特徵依據調查可歸納為七項:全區域性、悸動性靈驗性、傳播性、信徒取向性、入世性、以及再創性與復振性(註四) :

  一、全區域性:不論較具制度的新興宗教如天帝教、一貫道教、或是擴散性宗教如私人神壇、與投機賭博有關的陰神崇拜在地理的關係脈絡上都不是地方性而具有超地域性。地方性及行業性宗教崇拜在過去四十年來有衰微的情形。一般而言,若不是採取制度化組織化的總壇與分壇設置關係,就是存在著功能上的關聯。

  二、悸動性:諸如靜坐、各種神通成了不少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基礎。雖然向來宗教經驗,尤其是神秘的宗教經驗,有著強烈的悸動性,但在程度上,新興宗教可能會強一些。

  三、靈驗性:悸動通常與靈驗性相伴而生,靈驗性只是事跡的肯定。此種現象在私人神壇及投機賭博性之小廟或陰神崇拜上尤其顯著。

  四、傳播性:通常新興宗教的精英份子一方面擅長於宗教的創新,另方面頗注意並有效傳播其宗教。大部份有制度性特徵的新興宗教主動佈教的動機甚強,例如一貫道教、天帝教。弘化院利用傳播媒體極有技巧地傳播其宗教的影響力。在傳教策略上,傳播性強造成了教勢的快速擴張。對於新興宗教而言,除持續使用既存的有效的傳播網路以外,現代快捷的大眾傳播網路亦是重要的媒介。此外,在刊物及善書的發行及流通量方面更是快速增加。

  五、信徒取向性:新興宗教的領袖多具神才或魅力的特色,以吸住信徒,而且多半會和信徒有相當親近的關係。這種「敬而『近』之」的情況,也是得以發展的原因之一。

  六、入世性:新興宗教藉以助強其對變遷中社會的適應性。就絕大部份新興宗教而言,都沒有神職人員出家或終生不婚的要求,在基本教義上也多不宣揚遁世或出世的理念。就制度性較強的宗教而言,多半有較明確的教義,而且許多都是以中國傳統的道德作為核心而加以神聖化宗教化,而且非常強調身體力行。例如:天德教與天帝教共尊的二十字真言「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一貫道、儒宗神教都以儒家倫理的宗教為核心。擴散性宗教則多半與民眾日常生活及疑難解決有關,不僅具現實社會功能,更充滿功利色彩。

  七、再創性與復振性:在制度性的新興宗教方面,大多數的宗教團體都有統合既存世界性宗教的趨勢,不僅在教義上如此,在儀式上也有假借轉用的情形。基本上,其反應的模式仍然不脫傳統中國文化約束。易言之,為因應社會的需要,新興宗教多是各種傳統的宗教文化質素的重新組合和加強。在擴散性新興宗教方面,大致上也都是以原有的傳統民間信仰的某些質素加以凸顯強化。

  從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時代需求特徵而言,並不能視為宗教的「衰弱」,而是比較接近「非神聖化」(desacrzation)和「普通化」(popularization)。而且宗教信仰與迷信並沒有絕對的關係(註五),且在與教育水準關係上,雖然和民間信仰、民間術數有相反的關係,但也不是絕對的關係,易言之,能有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接受民間信仰及「做過」一些術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