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理論

文章索引

難題3:未來學是科學或是非科學?

未來學方法論的進展與轉變是全球化及典範轉變的結果。20世紀下半葉以返,許多科學領域都對未來研究逐漸產生濃厚興趣與需求,此等新需求一方面來自於科學發展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是傳統科學研究未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及其結果越來越讓人失去信心所致。整體社會的不確定性在近半世紀以來已快速提高,環境的不確定性與轉變成為日常生活與科學的常態,此種現象對於未來學及未來研究者都是重大的挑戰,因為所面對的未來環境不再是傳統思考方式所可解釋,且傳統研究法越顯乏力。

傳統未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法例如趨勢分析是科學知識所認知與接受的,其目的在於探索最可能出現的未來。由於其植基在共同感知及「正確」研究法的「事實法則」基礎假設上,可以正確預言即將來臨的未來;這正是未來學強調對於客觀、可感知的實體發展趨勢的研究。據此,其方法論是符合實證科學特性的要求也偏好量化研究,研究結果來自專家的主觀評斷。此等研究結果呈現的是概括性的未來,具有單一文化模型的性質。然而傳統未來研究的弱點在於同樣都在轉變中的實體所獲得的預測結果並不能呈現多樣性的未來,多元發展趨勢並不法被肯定,尤其對於新浮現議題,例如後殖民主義、後常態科學、伊斯蘭科學、女性科學等,傳統未來研究並無法提供多元、多樣的可能趨勢的研究結果。

未來學研究的新典範跳脫出了傳統科學的窠臼,面對新的環境,嘗試找出新的方法與途徑,對於主觀性的研究法以及對於複雜性或擁抱實證、解釋、與批判理論給予更大的空間,例如工作坊、願景管理、科技遠見,因果關係模式、和行動研究等。未來學研究不再致力於傳統科學的闡述,但這不意味著未來學放棄其科學性,而是透過個人和研究者的視野、目標、文化等進一步豐富其科學性。未來學研究強調開放性,主要源自於社會進化及已存在的不確定性。雖然這樣的研究有時不能進行傳統科學驗證,但卻強調客觀世界與研究者是不可分離的。

無論如何,方法論不能缺乏其價值,科學家也不可能規範單一性的客觀世界,也就是任何世界均有其主流文化與次文化,有核心區域也有邊陲地區域,研究上難以一以貫之,亦即:雖然可能存在某種文化的主導,但在不同的情況下,過程縱然是客觀的,也不必然會符合主流文化的期待。

未來學研究法是有意識的。研究過程中,重要的問題不只是要關注研究法的使用也要關注研究法使用的態度。研究者有意識的研究法使用在於從事何種研究,且必須與方法論結合,否則未來研究就難以被檢驗並被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