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of 11
前言
21世紀以來,跨學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inquiry)一直受到關注,尤其在面對越來越複雜且不確定的時空前景,傳統領域的科學研究顯得無法窺見當前問題的全貌和複雜性,也無法對可能未來的問題做出全面性的剖析進而獲致解決方案。因此,無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甚至實務上的研究,跨學科的概念越來越常被引用,嘗試透過前瞻性與整體性的研究,希冀在議題研究上獲致更周延、深入且具創新性的突破和解決,例如城市的開發與規劃、公共衛生、環境議題、能源議題、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組織管理、政策決策,乃至前景探索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等。這些研究透過多學科的相關性研究,聚焦在特定議題進行整體性描述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跨學科概念與思考方式的出現已逐漸受到關注,主要來自於對傳統專業學科研究在變遷研究貢獻的侷限性上的質疑,並企圖擴大知識領域面向的探索以及研究法上的整合運用。這種研究主要包括跨學科概念的探討,整合分析框架的探索與發展,以及對於特定議題的整體性研究。在跨學科研究過程中,尤其強調研究法的創造性(creative)、反身性(reflexive)、與轉換性(transformative)以及研究過程與成果產出過程中對於研究參與者權力和操控的不對稱性 (asymmetries of power and control)的探討。
相對地,跨學科研究之認識論和方法論相關的基本假設、價值和目標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研究議題和計劃項目的共同設計與執行的方法論,協同研究過程中有關資訊、數據和知識等的共同產出與整合,共同運用不同的研究法,和對於這些產出之知識與技術的評析、驗證與傳播等跨學科研究的侷限性,傳統學科之慣性思考的障礙與跨學科的研究能力,以及對於跨學科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動機、相互關係、參與能力、知識認定和對議題認知等的質疑,因此,跨學科研究概念性架構的形成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縱然透過各種文獻回顧、研究操作以及整合不同方法論,可以獲致各種可選擇的替代架構,但概念性架構對於議題的思考邏輯以及對此架構的驗證推導均有其關鍵的重要性;缺乏嚴謹的概念性架構,跨學科概念的落實對於研究議題之知識產出的積累仍有其不完整之處。植此,跨學科研究仍有其研究者、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框架與研究過程等的問題。因此,跨學科研究在傳統專業研究上仍難獲得高度的重視,甚至與傳統專業研究的基本原則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