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10 頁
未來潛伏在現在
未來研究傾向關注長期的發展趨勢繼而進行短、中、長程的策略規劃。未來學家如de Jourvenel, Masini, Naisbitt等人認為,未來不會是過去和/或現在的延續,亦即:過去存在的事物或現象不會延續到現在及未來;現在存在的事物或現象會隨著環境因素的改變而不存在於未來;許多未來的事物與現象可能潛伏在現在且正在滋長或根本還未發生,這樣的觀點所傳達的訊息是,「未來(futures)」是一種創新、創造、發現與發明,與人類的認知、需求、渴望和採取的行為,甚至世代、文化、價值、規範、道德等有著密切關係,也因此提供人類社會廣大的發展空間。
這種觀點提供了人類社會不確定、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的隱喻,未來變遷的觀點植基在包括社會,科技,經濟,政治等複雜的環境因素,及因素相互交互影響的高度複雜性,加深及提高了前景的不確定、不穩定、與不連續性等的複雜性程度,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會依循著一定軌跡發展;亦即:人類社會的演變基本上是操之在人。人類的認知、需求、價值與渴望共整合的「願景」可能改變常軌發展的未來,世代、文化、價值、規範、道德等議會產生不同的發展。願景是意志的展現,大部分情況下未來會隨著人類的意志改變,也因為這種意志所提升了變遷的速率性與複雜性,導致未來越來越不確定與不穩定。不確定所導致的「意外」經常被冠以「外卡(wildcard)效應」或「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effect)」,透過未來研究的長期探索及方法論,可窺探出這些潛在可能的「意外」。因此,對於變遷的掌握與了解,不應只侷限在短期的未來,應該將時間跨度拉大,才能掌握可能的變化,也就不會有「未來震撼」的驚訝。正因為這種高度不確定未來的存在,未來研究雖然不排斥「預測」,但卻也質疑「預測」的準確性,亦即:由於長遠的變遷因素對於當前或短程未來的前景影響與改變幅度並不立即產生或不明顯,「預測」的準確性是較高的,但隨著時間跨度越大,準確性就會越低;專注於短程未來的結果會導致疏於注意長程的變化與潛在的「意外」。因此,未來研究強調,未來是多元可能,可抉擇,可改變,且可創造的。這正說明:未來不會依照人類的意志自然到來,是需要抉擇與創造的;也因為依據自我意志進行抉擇與創造,導致不確定性更加遽。所以,未來研究強調未來探索的重要性,通過未來探索的過程,可以發現對於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潛伏因子,藉以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未來,進而在快速動態變遷的環境中,掌握契機,避免危機。
這種對於不確定性的未來研究論述,一方面說明長期未來才更具有未來研究的價值,此一時間跨度對於人類渴望的體現才更有意義的,也就是無論個人生涯發展,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市場,組織或機構發展長程策略,甚或政府的國家計畫,任何一項策略及計劃的完成通常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並在進行中或完成後才會發揮作用。因此,任何重大的抉擇或決策通常著眼於中、長程的時間跨度;另一方面也在強調未來研究對長期的未來研究的價值與貢獻甚於對現在或短程未來的關注。
弔詭地,長期的未來雖然重要,但相對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或虛無感。未來研究對於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管理而言,似乎或幾乎沒有特別的關係。個人在生活中首要的工作在於生存下來,企業或任何組織最急迫的是要解決當前的問題或困難,完成當下的任務以及達成或創造業績。很少有人會意識到未來潛伏在現在,今天的危機是過去疏於關注未來及錯誤抉擇所造成的結果。從未來研究的角度而論,當前的抉擇與行動正影響未來,甚或創造未來,所以,關注可能未來以及渴望未來的創構才是現在行為抉擇的基礎。因此,「未來」正在影響著日常事務以及組織的發展方向。雖然沒有人會否定未來的重要性,但若忽略了此一未來觀,未來研究的知識與策略設計和組織發展很難落實及與實務獲得強有力的連結,甚或會被質疑或否認。此正體現了未來研究的知識既與組織的搶奪機先和產業致勝有關,卻又與當前工作實踐似乎無關的有趣弔詭。如何解決此一看似有關卻又無關的弔詭與困境?如何讓未來研究的知識及結果納入擘畫大未來的決策中,連結到策略設計、組織發展及日常營運和工作管理與實踐?這或許是未來研究發展上所需要關注的議題之一。